涟水县

涟水县地处江苏省北部,黄淮平原东部,淮河下游,位于北纬33°39′—34°07′、东经118°59′—119°46′之间,东与盐城市阜宁、滨海、响水三县为邻,西与淮安市淮阴区、宿迁市沭阳县接壤,南与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淮安市淮安区隔古淮河相望,北与连云港市灌南县毗连。东西长60千米,南北宽51.5千米,县域面积1677.47平方千米。
【地质地貌】
涟水县境内地层为第四系覆盖。隐伏基岩以淮阴—响水断裂为界,东西部有较大差别。西部广泛隐伏中元古界海州群,仅在靠近断裂线的陈师一带,有部分上元古界震旦系地层分布,其他地层全部缺失。东部广泛分布新生界第三系地层,厚度自西向东迅速增大,从几十米到几千米。中生界侏罗系下中统和白垩系浦口组也有零星分布。地质构造属扬子准地台苏北凹陷的北部边缘区,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又发育一系列低序次的隆起和凹陷,有高沟—梁岔古隆起,涟北凹陷,涟水—大东凸起,涟南凹陷。断裂构造以北东向为主,常被北西向断裂错断。
涟水县境内属黄泛冲积平原,地势为西南高东北低,地貌由西南向东北依次分为沿河高滩地、平原坡地、湖荡洼地。受新构造运动控制,在中新生代不断凹陷的基底上,沉积大量河湖相及海陆交互碎屑沉积物。后期又受黄泛影响,地表普遍覆盖一层厚1—5米微碱性、冲积相的土黄色粉沙和亚黏土,构成典型的平原地貌类型。长期的沉积和黄泛冲击淤垫,形成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势,其中以流经县境南部和东部边缘的古淮河堤内滩地地势最高,真高一般都在10—15米,最高点位于涟城镇谷嘴附近,最高20.7米,比堤外平原相对高出15—18米。堤外平原由西南向东北渐低,至石湖境内降至10米左右。县境东北和西北各有一个盆状洼地,真高一般在5米以下,最低点位于石湖镇十七堡村松林唐松河口附近,真高只有2.7米。境内无湖泊,自然河流多发源于古淮河滩地北侧,自西南流向东北,最后汇入灌河流入黄海。
【气候】
涟水县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充沛,无霜期长,气候条件较为优越,但年际间降水、温度变化较大。2017年,平均气温15.8℃,日照时数1979.5小时,风速每秒1.8米,降水量1046.3毫米,相对湿度73%,霜期72天。
【土地资源】
涟水县行政区域面积167747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04206公顷,园地面积4583公顷,成片林地面积1737公顷,其他农用地面积30570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21555公顷,交通运输用地面积999公顷,水利设施用地面积691公顷,未利用地面积3406公顷。
【水资源】
涟水县境内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其余为盐河,古淮河,南、北六塘河过境水及地下水。多年降水平均径流深250毫米,产径流量4.19亿立方米。由于受季风影响,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差别显著,一半左右的降水量集中于6—9月,新产径流排泄多,利用少。其他月份则水量不足。过境水与县内降水同步,量大而集中。境内地下水储量丰富。第一含水层(浅层地下水)地表水补给量约4.5亿立方米,第二含水岩组(中层地下水)每年可采水量约0.5亿立方米,第三含水岩组(深层地下水)每年可采水量0.3亿立方米。盐河以东浅层地下水矿化度较高,不宜直接灌溉,盐河以西为淡水,可以直接灌溉和饮用。梁岔、涟城一带深层地下水含水层为一古河道,水质好,储量丰富,可作大型供水水源。
【林业资源】
涟水县林业用地面积30279.93公顷,其中林地面积29411.17公顷,灌木林地面积71.13公顷,未成林地面积568.53公顷,苗圃地面积107.45公顷,其他林地面积121.65公顷。全县活立木蓄积435万立方米,其中:乔木林蓄积305万立方米,散生木蓄积45万立方米,“四旁”树蓄积85万立方米;全县活立木总株4500万株,年可采伐量3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23.6%。
历史沿革
涟水县境在夏、商、西周时期,为淮夷聚居之地。东周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属越;公元前306年,楚灭越,属楚。
秦时,县境属东海郡。
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置淮浦县,属临淮郡,此为涟水建县之始。新莽时,改淮浦县为淮敬县。东汉时,复称淮浦县,属东海郡。
三国时,淮浦属魏,划归广陵郡,西晋因之;东晋初元帝时侨置江南。
南北朝时,南齐建元二年(480),以东海郡属冀州,称北东海郡,侨治连口(现涟城镇),并于北境置襄贲县,此为襄贲侨置涟水之始。建武二年(495),省淮浦县,自此淮浦之名不存。梁时,襄贲仍隶北东海郡。东魏武定七年(549),改北东海郡为海安郡,襄贲属海安郡。
隋开皇三年(583),罢郡为州,以襄贲县属海州;开皇五年(585),改襄贲县为涟水县,因境内有涟河而得名,涟水之名始见。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涟水属东海郡。
唐初,改郡为州,武德四年(621),置涟州,在县境北15千米分置金城县(城址在现红窑金城村),州治涟水城,辖涟水、金城二县。贞观元年(627)废涟州,并省金城县,以涟水县属泗州。总章元年(668)改属楚州,咸亨五年(674)还属泗州。乾宁二年(895),杨行密袭取滨淮诸州,涟水属杨吴,后属南唐。后周显德四年(957),涟水属后周。
宋初,涟水县属泗州,太平兴国三年(978),置涟水军,属淮南东路;熙宁五年(1072)废,仍为涟水县,隶淮南东路楚州;元祐二年(1087),复为军。南宋时,涟水成为宋、金相争要地,时而属宋,时而属金。景定三年(1262),涟水军改为安东州。
元至元十二年(1275),安东州归附元,改立涟州,旋复称安东州,二十七年归山东路,二十九年改隶淮安路。明洪武二年(1369),降安东州为安东县,属淮安府。清因明制,仍称安东县,属淮安府。
民国3年(1914)1月,废府存道,因与奉天省安东县同名,复称涟水县,属淮扬道。民国16年废道,由省直接管辖。民国22年,江苏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制,全省分13个区,涟水属十一区(淮阴区),此后,全省行政督察区多次变更调整,涟水先后属第八区、第七区、第六区、第七区,除第八区为东海区外,余属伪江苏省公署徐州办事处、伪苏北行政专员公署、伪淮海省淮阴督察区。民国29年8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涟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是年10月,成立河东办事处(亦称河东行署、涟东行署),辖原涟水县盐河以东的四区、六区和七区。民国30年1月,河东办事处与涟灌阜办事处合并成立涟东县,划归盐阜区。是年5月撤淮阴、涟水两县建制,成立淮涟办事处,12月撤销,恢复涟水县建制,属淮海区。
1950年6月,涟水、涟东两县合并为涟水县,属淮阴专区。1970年,淮阴专区改为淮阴地区,涟水隶属淮阴地区。1983年1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涟水县隶属淮阴市。2001年1月,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涟水县隶属淮安市。
行政区划
2003年行政区划一览 (根据江苏省2003年底村及村以上代码整理)
涟城镇 辖:11个居委会(渠北、东门、二塘、城东、南门、黄河、大关、新涟、西门、北门、莲花);5个村委会(牌坊、荷缘、秉同、西蒋、谷嘴)。
高沟镇 辖:4个居委会(镇东、镇西、高秀、杨口);23个村委会(常兴、张圩、荀庄、花园、常园、三丰、胡窑、晏庄、九里、新农、安福、老圩、扁担、苗荡、金郑、高东、高南、许庄、高西、盐店、戴洼、丁庙、七里)。
唐集镇 辖:1个居委会(唐集);12个村委会(兴旺、大桥、费窑、联富、沈费、周程、月塔、中营、丰河、丰华、陆舍、胡缪)。
保滩镇 辖:1个居委会(缺口);8个村委会(新港北、周集、十堡、张渡、肖渡、洪荡、厉渡、喻集)。
大东镇 辖:1个居委会(大东);11个村委会(干东、堂客、瓦滩、镇南、王老庄、皇圩、施洼、场北、南严、陈庄、北严)。
五港镇 辖:2个居委会(方渡、五港);20个村委会(港东、港北、桃园、韩鲁、蔡工、港西、五里、埝口、马渡、三里、王杨、前营、港南、黄码、南禄、谭赵、罗冲、薛桥、租田、平安)。
梁岔镇 辖:2个居委会(梁岔、薛园);13个村委会(何圩、金码、鲍营、卜圩、洪码、士流、陈溪、左圩、胜利、黄庵、费庄、马棚、双楼)。
石湖镇 辖:3个居委会(石湖、果园、四兴);14个村委会(外口、东兴、方圩、徐马、薛集、楼庄、朱家圩、张顾、齐庄、三旗、五里井、瓦房、十七堡、淮泽)。
朱码镇 辖:6个居委会(孙徐、闸北、陶码、大楼、新区、军民);25个村委会(鲁桥、桂生、红星、双河、嵇陆、李集、薛行、笪北、柴市、王二庄、樊卜、凌庄、振丰、文俊、桃柳、顺集、笪巷、韩高、薛大桥、万园、双路、殷庄、胡楼、周庄、高台)。
岔庙镇 辖:2个居委会(岔庙、河网);26个村委会(新河、荣锦、和平、濒河、郝友、洪滨、西集、大兴、潘刘、嵇庄、军田、原种场、百子、岔河、旋桥、夜合、桑庄、纪集、路口、义河、堆口、余庄、余东、谭陈、韩陈、花桥)。
东胡集镇 辖:3个居委会(胡集、时码、桥西);20个村委会(鲁渡、钦工、姜圩、李圩、白果、马老、渠西、胡谢、胡南、小埝、复兴、别洼、镇北、东花园、严黄、斗墩、姜桥、陈圩、黄湾、陈氪宕逦*[*原出处如此,估计是输入错误——本站注])。
南集镇 辖:2个居委会(南集、北集);19个村委会(码头、冯陈、新合、南营、皂角、守阳、潘闸、沈荡、吴刘、直属、长浦、朱陈、下营、彭滩、王圩、禹桃园、朱桥、道行、严港)。
义兴镇 辖:1个居委会(施庵);20个村委会(大埝、五房、老桃园、北尹荡、大胡、苗戴、万圩、张郑、南园、灰墩、韩庄、徐宋、蔡口、陈沟、王嘴、墩北、白洼、义兴、万民、天鹅)。
成集镇 辖:2个居委会(成集、余圩);16个村委会(条河、三潘、朱庄、油坊、杰勋、洋河、永锋、六塘、杨庙、裕丰、旗杆庄、余何、朱前、法华、道明、槐树)。
红窑镇 辖:2个居委会(红窑、浅集);26个村委会(刘码、朱圩、金沙、蔡庄、潘老庄、颜下庄、朱集、新灯塔、河湾、潘码、夏楼、刘桥、西徐圩、李庄、朱梨园、延寿、孔王、金成、花庄、王刘、钦北、三村、浦庵、大金圩、小金圩、黄锅甑)。
陈师镇 辖:2个居委会(陈师、蒋庵);22个村委会(团结、跨河、合心、红旗、水连、国民、朱楼、官荡、同心、蒋老庄、头堡、尹荡、悦来、药材、柿园、寿延、沙河、高庄、何庄、北荡、符庄、希汉)。
前进镇 辖:1个居委会(同兴);28个村委会(陈祝、朱后圩、四安庄、兴北、前进、罗堆、戴码、丁口、老堆、马圩、麻垛、王码、乔洼、戴沙、孙湾、埝庄、西哨、中哨、东哨、河西、春华、河东、徐东、祠堂、黄庄、左庄、王庄、嵇圩)。
徐集乡 辖:1个居委会(徐集);14个村委会(庵园、双码、胡新、季庵、石庄、红刘、上营、左程、张罗、上庄、王湾、林场、许官营、林码)。
黄营乡 辖:1个居委会(黄营);14个村委会(王霍、六堡、老李圩、旗杆、街西、杨桂、南羊、曹墩、大飞、祝贤、张庄、九堡、徐跳、张桥)。
2004年底行政区划一览:辖17个镇、2个乡。
涟城镇  面积39.60平方千米,人口98000人。  高沟镇  面积54.62平方千米,人口67091人。
唐集镇  面积60.51平方千米,人口34753人。  保滩镇  面积40.82平方千米,人口25024人。
大东镇  面积38.88平方千米,人口27257人。  五港镇  面积59.32平方千米,人口34662人。
梁岔镇  面积37.57平方千米,人口36928人。  石湖镇  面积23.00平方千米,人口14580人。
朱码镇  面积28.85平方千米,人口52600人。  岔庙镇  面积64.62平方千米,人口46292人。
东胡集镇 面积46.54平方千米,人口31933人。  南集镇  面积58.47平方千米,人口30874人。
义兴镇  面积36.70平方千米,人口22050人。  成集镇  面积26.70平方千米,人口22869人。
红窑镇  面积47.99平方千米,人口34412人。  陈师镇  面积37.06平方千米,人口32658人。
前进镇  面积50.87平方千米,人口29324人。  徐集乡  面积39.79平方千米,人口39680人。
黄营乡  面积40.33平方千米,人口36050人
人口
2017年末,全县总户数30.19万户,户籍总人口113.61万人,比年初减少1.77万人;男女人口性别比102.88。全年人口出生率12.22‰,人口死亡率7.79‰,人口自然增长率4.43‰。年末常住人口数84.92万人,其中城镇45.09万人,乡村人口39.83万人,城市化率53.10%,比上年上升1.58个百分点。
民族
涟水县属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有汉族、回族、藏族、蒙古族、满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哈尼族、苗族、彝族、拉祜族、白族、傈僳族、侗族、土家族、壮族、布依族、景颇族、畲族、瑶族、黎族、普米族、佤族、纳西族、土族、傣族、德昂族、独龙族等民族28个,2017年,汉族人口113.33万人,少数民族2800多人。全县各乡镇(园区、办事处)都有少数民族居住,回族是全县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相对集中聚住在黄营乡朱桥村和唐集镇丰河村顾庄组,人口1800多人,约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0%,其他少数民族大都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从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南等省区婚进,居住分散,生活水平相对较低。
【涟水名人】
涟水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东汉、三国时期,有“陈氏三杰”:永乐少府陈球、沛相陈珪(陈球侄)、伏波将军陈登(陈珪子)。南朝著名诗人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其七言歌行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有较大影响,杜甫曾以“俊逸鲍参军”来赞誉李白。唐代侍御史王义方,不畏权贵,犯颜直谏上书弹劾当朝宰相,被贬海南吉安后,开堂讲学,开当地文明之先,被尊为海南的文化先师。司仆少卿徐有功,刚正不阿,秉公执法,深得民众敬佩。北宋时,有备受三朝皇帝礼遇的能仁寺高僧证因大师。南宋时,涟水地处宋、金分界处,战事不绝,兵匪为患,嵇安挺身而出,聚集义兵,筑寨防匪,保卫乡里,官封沿海巡检使。明代,迁居山阳的小说名家吴承恩留有不朽巨著《西游记》。清代,医学名家石寿棠(字芾南)著有《医源》(上、下卷)、《温病合编》,其医学思想对后世医学有很大影响。清末民国初,书画名家程西池、程小池父子的“程氏兰花”和陆海岑的芦雁、茹宗陵的白菜、徐六泉的大字被时人称为“涟水四绝”。鲁一同(字兰岑)著有《通甫类稿》《清河县志》等,其次子鲁子贲(字仲实)总纂《安东县志》,著有《仲实类稿》等。
经济发展
2017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9.3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9.35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66.08亿元,增长6.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03.95亿元,增长9.4%。
2017年全县人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599元(按年平均常住人口计算),名义增长10.8%。
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2017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例由上年的14.6:38.1:47.3转变为13.8:38.7:47.5。第三产业比重提高0.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更加趋于优化。

精选留言

涟水县简介概况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