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县

   攸县位于湖南东部,罗霄山脉中段武功山西南端,东邻江西萍乡市、莲花县,西连株洲县、衡东县;南达茶陵县、安仁县,北接醴陵市。地理座标是:东经113°09′09″-113°51′30″,北纬26°46′34″-27°26′30″。全县土地总面积为2648平方公里(原为2664.07平方公里,2008年攸县第二次土地普查后,重新测定为2648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为57028.59公顷,基本农田面积为47446.03公顷。

   攸县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高差悬殊,地貌多样,气候复杂,垂直变化十分显著,具有立体气候的特色。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攸县东南距海1300多公里,其气候受大陆的影响较海洋为大,年降水量1843.9毫米,比上年多降雨934.3毫米,较历年平均值偏多325.5毫米;境内有大小河流102条,各类水利工程蓄水总量5.42亿立方米;年平均气温17.8℃,较历年平均值偏低0.3℃,极端最高气温37.5℃,极端最低气温-3.1℃。由于山峦起伏,地貌多样,气候变化较大,高差悬殊,垂直变化明显,具有立体农业特色。

攸县境内分洣水和渌水两大水系,统称湘江水系,共有大小河流102条,总长1150Km,多年平均径流总量811407.8万立方米。拥有大中小蓄水工程22807处,其中大II型水库1座(酒埠江水库),中型水库2座(皮佳如水库和黄沙桥水库),小I型水库19座,小II型水库123座,山平塘22662处,并已建成以酒埠江水库为龙头的东南西北中(河床干渠)渠系为网络的灌溉体系。全县水域面积共15031公顷,其中河流水面3077公顷,水库水面2540公顷,坑塘水面6132公顷,滩涂水面912公顷,沟渠水面2370公顷。

攸县素有“衡之径庭、潭之门户”之美誉。随着长株潭改革配套试验区的全面启动与实施,处于长株潭城市群南部地区的攸县,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其后方基地与生态屏障,县城也成为未来长株潭城市群的次中心城市区域,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发达,106国道、衡茶吉铁路、醴茶铁路、岳汝高速、衡炎高速、省道S212、S315、安攸互通连接线等,县乡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水泥路,人均拥有公路里程排名位居全省前列。

【行政区划】
攸县位于湖南省东部,与江西省为邻。辖15个镇、4个乡、4个街道。
乡镇:鸾山镇、柏市镇、黄丰桥镇、酒埠江镇、网岭镇、皇图岭镇、湖南坳乡、坪阳庙乡、槚山乡、丫江桥镇、新市镇、大同桥镇、上云桥镇、莲塘坳镇、菜花坪镇、渌田镇、鸭塘铺乡、石羊塘镇、桃水镇。
街道:联星街道、江桥街道、春联街道、谭桥街道。

城关镇 永佳社区,胜利社区,雪花社区,联星社区,商城社区,百花社区,联西社区,西阁社区,文化路社区,建设街社区,富康社区,化机社区,胡公庙村,江桥村,万古桥村
酒埠江镇 江东居委会,江南居委会,江北居委会,酒江村,社田村,白石冲村,草田村,大坪村,慈丰山村,瑶贝村,木璜村,白竹村,色江村,酒木村,大屋场村,芹佳洲村,谭家垅村,吏塘村,普桥村,雄心村,普联村,柘双村,东塘村,东田村,官田村
桃水镇 桃水居委会,泉塘冲居委会,小集村,尤布坳村,泉塘村,三里村,竹塘村,夏泉村,湾田村,褚家桥村,甘蔗桥村,竹如山村,辽冲村,谢家坪村,桃水村,盘塘村,睦塘村,老君潭村,周家冲村,睦田村,清江桥村,杨木塘村
网岭镇 南街社区,北街社区,洞井社区,罗家坪村,慈头岭村,杨家洲村,里旺村,竹实冲村,新陂村,涟滩村,槐塘村,西塘村,良江桥村,北联村,东冲村,陶和村,龙形村,大新村,北坪村,小坪村,笙塘村,荷叶塘村,宏市村
渌田镇 八角居委会,存阳村,存高村,存联村,存垅村,五丰村,五星村,五一村,陂垅村,楼塘村,渌田村,江塘村,江英村,江联村,江口村,大联村,大洲村,群力村,群新村
柏市镇 柏市中心居委会,泉康村,泉塘村,风塔村,石桥村,富头村,库前村,温水村,中洲村,湖厂村,坪峰村,樟井村,墙背村,龙下村,柏市村,塔院村
大同桥镇 界江村,大板村,丁家龙村,罗潭村,观南村,观东村,观西村,大岭村,大同村,何岭村,旷桥村,新塘村,善化村,善胜村,土楼村,老虎塘村,黄沙桥村,新虎塘村,回头垅村,善桥村
石羊塘镇 南街居委会,北街居委会,恒树垅村,南田村,杏塘村,郭家洲村,贺家坪村,达水桥村,老屋垅村,星合村,明塘村,洲上田村,汤家垅村,黄家垅村,佳台村,佳联村,八合冲村,扶竹冲村,杏甲台村,金坑村,罗家桥村,老虎岩村,市大村,界市村,花石垅村,谭家垅村
黄丰桥镇 湖丽坪居委会,拦江石居委会,昭村,严塘村,乌井村,东岳山村,南溟桥村,丰陇村,万新桥村,杨滨村,大丰村,吉林桥村,阁前村,庙背村,广黄村,广志村,大塘村,广寒村,石联村,满江村,兰头村,晓曙村,燕山村,塔前村,爱塔村
峦山镇 建新居委会,琴陂村,庙下村,咸弦村,咸周村,新和村,东院村,利洞村,邹家坊村,上垅村,江冲村,上坪村,陶坪村,江边村,龙会村,南岸村,南源村,皮佳村,老漕村,东冲村,漕联村,新漕村,七里村,桃源村,三联村,殷江村
丫江桥镇 石牛头村,学堂坪村,仙石村,杉岭下村,庙湾村,铁炉塘村,皮冲村,增佳台村,皮家如村,严湖村,良源村,河源村,新田村,盆上村,烂木塘村,王佳久村,高潮村,阳佳台村,高峰村,田峰村,双峰村,明月村,新桥村,安山村,栗山村,桐山村,双富村,中华村,和平村,团仓村,头度村,塘陂村,新江村,双江村
上云桥镇 老头岭村,高车头村,马坊桥村,尹佳上村,上云桥村,附塘陂村,七里坪村,李家巷村,宋家洲村,冯家坳村,泰青塘村,杨柳村,高岭村,瑶塘村,江南村,乌坳村,高岸村,候联村,候市村,圳江村,宏文村,大屋村,对江村,沙陵陂村,田富村,虎形村,宏田村,枫岭村
皇图岭镇 西街居委会,金塔居委会,北街居委会,双源村,双泉村,瑞泉村,阴泉村,长岭村,双和村,新和村,龙和村,共和村,高和村,湖塘村,富厚村,龙塘冲村,港口村,楼下村,谭家村,桂阁塘村,丹塘村,笔增村,笔田村,笔塘村,皇新村,皇图村,市坪村委会,长华村委会,长竹村,长桥村,河峰村,河田村,河西村,河良村,市城村,市先村,市前村,鹏江村,鹏富村,高枧村,山关村,中田村,龙上村,安丰村,界头村,芳联村,芳春村,高龙村,新乐村,朋乐村,三星村,三龙村,师塘村
新市镇 南街居委会,北街居委会,吕家陂村,大桥头村,福寿湾村,长茹村,打古堆村,山门村,观塘冲村,桐梓村,龙家场村,易清潭村,桐树村,新市村,新中村,新联村,回龙村,回湖村,回武村,光明村,文和村,文普村,文明村,庚子村,协塘村,平江村,平升村,平田村,方龙村,方兴村,盘陂村,白竹村,钟联村,钟桥村,钟先村,排楼村
菜花坪镇 谭桥居委会,菜垅村,菜坪村,菜塘村,流和村,流塘村,谭安村,谭洲村,东南村,东郊村,东联村,苏西村,苏江村,苏塘村,苏州村,旺田村,旺龙村,青塘村,芷陂村,马址陂村,白龙村,白联村,白艳村,小塘村,潘塘村,高塘村,高联村,大和村,竹美村,竹丰村,竹万村,菜花村
湖南坳乡 土田村,沙洲村,杜口村,龙井村,高田村,半山村,下垅村,田安村,田黄村,田立村,田心村,大兴村,大瑞村,车塘村,黄村,自岭村,自村,自友村,崇新村
坪阳庙乡 联和村,宁家坪村,联盟村,龙兴村,龙中村,龙旺村,坪双村,坪塘村,坪台村,坪龙村,坪泉村,公平村,中心村,桐岭村,双松村,双凡村,双雅村,龙泉村,冲台村,南洋村,笔伍村
贾山乡 上湖村,宝山村,南岳冲村,灯龙桥村,沙峰村,止步前村,龙蟠洲村,地木冲村,黄泥冲村,湖沙垅村,大仓村,株形村,坪田村,网金村,仓下村,武佳龙村,巷口山村,潘田湾村,贺家湾村,伏陂村,张家如村
鸭塘铺乡 洪家洲村,坪源村,泥脚巷村,茅坪村,宝塘村,黄双桥村,西洋垅村,邱家垅村,牛头湖村,杉园村,奥林村,黄泥塘村,龙湖村,谢家龙村,桐坝村,白日冲村,杨木港村,发龙村,阴山港村
莲塘坳乡 新华村,新民村,新龙村,新朝村,沿龙村,沿仓村,柘合村,山背村,春联村,双沿村,同联村,铜罗村,同心村,新丰村,盘龙村,盘联村,巨建村,巨田村,巨中村,巨西村,巨洲村,春洲村,春龙村,春塘村,春风村,阳升观村,月龙村,联龙村,大龙村,谷星村,沈和村,中江村,凉江村,星坪村,山田村,山和村,上村,先锋村居联村,幽居村,下洞村,洲上村,下田村,高楼村,银坑村,璜坑村,银塘村,枧头村,南水村,西冲村
【人口状况】
2012年,全县227745户,比上年增加1470户,户籍在册总人口79.4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949人,增长3.71‰;非农人口10.80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3.6%;全年迁入人口3657人,迁出人口4495人;年内出生人口9808人,人口出生率12.34‰;死亡人口6021人,人口死亡率7.58‰;总人口中,男性40.20万人,女性39.27万人,男性比女性多9391人,性别比为102.4:100。
【历史沿革】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长沙国,攸县、容陵均属长沙国,攸县之名始见于史籍。阴山县属桂阳郡。元光六年(前129年),封长沙定王子刘福为容陵侯;元朔四年(前125年)封长沙定王子刘则为攸舆候。
东汉攸县、容陵均属荆州长沙郡。建安二十年(215),吴孙权攻取长沙郡,攸县、容陵皆属吴,吴将容陵县改为阴山县。
吴太平三年(258),分长沙东部都尉立湘东郡(郡治在今衡阳),阴山改属湘东郡。
南朝齐,攸县、阴山均属湘东郡。陈代,攸县改名攸水县。
隋初攸水、阴山、茶陵、建宁(今株洲)四县并入湘潭县,属衡山郡。
唐武德四年(621),废湘潭县,置南云州。攸水县分置为安乐、新兴两县,与阴山县、建宁、茶陵均属南云州,州治设攸水县治,贞观元年(627)废南云州,将攸五县合并为攸县,属衡州衡阳郡。武后圣历元年(698),分出攸县所辖茶陵旧地,复置茶陵县。
五代后梁(907~935)、后唐、后晋三代,攸县均属潭州。此时县治由罗家坪迁至洣水北岸。后汉,乾裕元年(948),攸县改属衡州。
宋代,攸县属潭州长沙郡。
元初攸县以民至万户升为州,称攸州,属天临路。
明洪武二年(1369),改攸州为攸县,属长沙府。
清攸县属长沙府
民国3年(1914)废府设道,攸县属湘江道。民国11年废道,县直接属省。民国27年(1938)省,县之间设“行政督察区”,攸县属湖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衡阳,后迁耒阳。
1949年,攸县属衡阳专区;1952年改属湘潭专区(专区后来改成地区)。
1983年7月,实行市管县体制,攸县改属株洲市。
2014年1月,攸县新设立春联、谭桥两个街道。春联街道位于攸县东城新区,辖区面积25.18平方公里,总人口9588人,辖春联、春风、双丰等5个社区和盘龙村,62个村民小组。谭桥街道位于县城南郊,洣水河畔,驻谭桥居委会张家塘组,辖区面积36.1平方公里,总人口1.79万人,辖谭桥、东塔、谭洲3个居委会,竹丰、流和、东联3个村委会,95个居(村)民小组。

精选留言

株州攸县简介概况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