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安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合计 |
|
历史沿革
周代,区境域为百越(粤)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后,区境属南海郡,秦末汉初为南越国地。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开郡置县,区境属端溪县(县治在德庆)。东晋永和七年(351年),县境北部属晋康郡,南部属新宁郡。
南朝宋元嘉年间(424—453年),置安遂县(县治在连滩),区境属安遂县。梁武帝普通四年(523年),区境南部属新兴县,西部属开阳县,西北部属安遂县。
隋大业三年(607年),县境西部属泷水县,西北部属安遂县,东南部属新兴县,南部属铜陵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区境西南部建富林县,西部属泷水县,西北部属安遂县。开元十八年(730年)复置勤州,州治设在富林县。
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勤州为云浮郡,郡治设在富林县。
唐至德二年(757年)改安遂县为晋康县,区境西北部属其辖。
【宋至民国时期】 宋开宝五年(972年),晋康县并入端溪县。区境西部属泷水县,北部属端溪县,东南部属新兴县,西南部属阳春县。
元朝沿袭宋制。
明洪武九年(1376年),县境西北部属德庆州晋康乡,西部仍属泷水县。万历五年(1577年)划德庆州的晋康乡和高要县的杨柳、都骑、思劳、思办四都及新兴县的芙蓉一、二图连泷水县所属南乡、富林二所地设立东安县,区境属东安县。
清朝沿袭明制。
民国3年(1914年),东安县改名为云浮县,区境属云浮县,隶属粤海道。民国17年(1928年)隶属广东省西区绥靖公署,民国25年(1936年)隶属广东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月27日云浮县解放,隶属西江专区。1957年11月,云浮县与新兴县合并称新云县,1959年4月改称新兴县,区境为其所辖。1961年4月1日,恢复云浮县建制。
1992年9月3日,撤销云浮县建制,设立云浮市(县级),区境属云浮市。
1994年4月5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云浮市,原县级云浮市辖区改设云城区,区境属云城区。
1996年1月,成立云安县,辖原云城区的六都、高村、白石、镇安、富林、托洞、茶洞、南盛、石9个镇,县人民政府驻六都镇。2000年2月,石镇改为前锋镇。2003年8月13日,经广东省民政厅批准,将原茶洞镇与托洞镇合并,设立石城镇。
2014年9月9日,经国务院同意撤销云安县,设立云浮市云安区,将云浮市云城区的都杨镇划归云安区管辖,以原云安县(不含前锋镇、南盛镇)和云城区都杨镇的行政区域为云安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六都镇。2014年底,云安区辖都杨、六都、高村、白石、镇安、富林、石城共7个镇。
【人口】
2016 年末全区常住人口28.35 万人,比上年增加0.23 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为26.24%。全区户籍总人口341921 人,共82814 户。其中, 男性人口为177434 人, 女性人口为164487 人。按城镇和乡村分,城镇人口为32132 人,占全区人口数的9.4%;乡村人口为309789 人,占全区人口数的90.6%。
【语言】
云安境内古为百越地,历史悠久,民风古朴,是汉族与瑶族、壮族等多个民族聚居的地方。由于经历了不同历史朝代的族群迁徙和交往等的相互影响,形成了多种语言并存于这一地区。云安区地方语言大致分为:云安粤方言(白话)、客家方言(啀子话)、闽南话等几个较大的语种。其中,云安粤方言属于广州话语系,与广州话接近,操白话的人口数量多、分布广,约占全县总人口的71%;客家方言属客家语系,分布区域仅次于白话,操客家方言的人大多数都会操白话,操此话的人口分布于高村、白石、镇安、富林、石城等镇的部分地区,尤以富林、石城镇人口居多,约占全区总人口的28.4%,闽南话属闽南语系,当地又称福建话,操此话的人口分布于富林镇的寨塘、马塘两村,占全区总人口不到1%。
【经济发展】
2017年完成GDP536.17亿
精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