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江哈尼族自治县

墨江位于云南省南部、思茅市东部,地处北纬22°51′-23°59′、东经101°08′-102°04′之间,全县国土总面积5312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9.98%。北回归线穿城而过,被誉为"北回归城",距离省会昆明273公里、思茅市176公里。1950年5月4日正式成立墨江县人民政府,1979年7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 墨江位于哀牢山中段主脉以西的土石山区。地势自北向南倾斜,山势陡峭,重岩迭嶂。主要河流有把边江、泗南江、阿墨江、他郎河、布竜河、坝干河、那卡河、杩木河,简称"三江五河",均属红河水系。县城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素有"春城中的春城"之称,上万只飞燕长年驻足于县城,与人和谐相处,为县城增添了一道独特的景观,被誉为"万燕之城"。 【行政区划】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辖12镇3乡:联珠镇、通关镇、龙坝镇、新安镇、团田镇、新抚镇、景星镇、鱼塘镇、文武镇、坝溜镇、泗南江镇、雅邑镇、孟弄彝族乡、龙潭乡、那哈乡。

联珠镇紫金社区,天溪社区,回归社区,新发社区,癸能村,章差村,者铁村,埔佐村,班中村,桑田村,快发村,赖蚌村,碧连村,勇溪村,碧溪村,克曼村,栖马村,马路村,南北村,卧龙村,坝洛村,连路村,班茅村,义勇村,玉碧村,路水村,象鼻村,五素村,高寨村,瓦房村,愧竜村,会亮村,仁里村,新联村,曼坪村,曼嘎村
通关镇新武社区,永马村,团山村,大寨村,清平村,曼博村,公馆村,景坝村,毕库村,牛库村,芒令村,活田村,荣平村,安民村,回龙村,民兴村,丙蚌村
龙坝乡石头村,勐里村,竜宾村,大乜多村,竜巴村,打东村,杩木村,曼婆村
新安乡新安村,南汉村,白利村,新生村,竜凯村,邓控村,挖岩村,丙令村,会昌村,莫约村,布竜村,乌勐村
孟弄彝族乡富东村,胜利村,孟弄村,阿洛村,石龙村,半坡村,丙曼村
团田乡团田村,坝干村,那海村,岔河村,复兴村,老围村,新龙村,绿叶村
新抚乡新塘村,白沙村,平掌村,京平村,曼拉村,界牌村,车沙村,那宪村,中义村,班包村
景星乡景星村,新华村,涵德村,太和村,赛云村,路思村,曼兰村,山碧村,正龙村,官厅村,过者村
鱼塘彝族乡景平村,丙礼村,树林村,坝老村,花山村,挖鲁村,玉鲁村,大山村,和平村
龙潭乡龙潭村,瓦路村,三家村,天普村,木化村,冲头村,梁子村,石屏村
文武乡丫口村,马甫村,曼兴村,安益村,大沟村,文武村
坝溜乡老彭村,骂尼村,老朱村,联珠村,长寨村,出洞村,厄尼村,哈布孔村,大掌村
泗南江乡千岗村,广丰村,巴豆村,西歧村,田房村,落萨村,苏卫村,干坝村
那哈乡那哈村,格牙村,珠街村,那苏村,牛红村
雅邑乡座细村,芦山村,下洛甫村,密切地村,螺蛳塘村,南泥湾村,巴嘎村,托洛村,徐卡村,牙骨村,南谷村,南温村,雅邑村,坝利村

【历史沿革】 墨江历史悠久,因阿墨江而得名。江因阿木人居此而得名阿木江,后变为阿墨江。曾名“恭顺”、“他郎”。 秦朝属西南夷地。 西汉为哀牢地;东汉、三国蜀汉属益州永昌郡;两晋南北朝属宁州永昌郡。 隋属濮部。 唐南诏国属银生节度,为阿焚诸部所据。 宋大理国为威楚府因远部(元江因远)和马笼部(新平漠沙)属地。 元宪宗四年(1254)他郎内附,立为二千户,隶属宁州万户府。至元十三年(1276)设他郎千户所,隶属元江万户府。 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他郎千户所为他郎寨长官司,隶属元江路,长官司署设他郎寨(今联珠镇)。 明洪武十五年(1382)为他郎寨长官司,属元江府;永乐四年(1406),改他郎寨长官司为恭顺州,州治在碧朔(今碧溪乡碧朔),隶属元江军民府;弘治年间曾改隶临安府(建水县);嘉靖十二年(1533)移恭顺州治至他郎寨(今县城)。 清初袭明制,为恭顺州,属元江军民府。 顺治十八年(1661),裁恭顺州入元江府。 雍正十年(1732)3月,于旧恭顺州他郎寨置他郎抚彝厅,属迤东道元江府;同年,署云贵总督鄂尔泰提请准元江府通判分驻他郎。  乾隆三十五年(1770),元江府降为直隶州,他郎厅不便归州管辖遂改隶迤南道普洱府,以定南、儒林二土司并隶他郎通判。 嘉庆十六年(1811)3月,裁云南宾川州赤石崖巡检为普洱府他郎厅知事。 道光二十九年(1849)更设他郎营汛。移新熠营驻防他郎,为普洱镇左营。 光绪二十八年(1902),驻勐烈的普定左营管带改为勐烈弹压委员,文武兼辖(一说为光绪21年5月,他郎猛烈行政区添设行政委员)。 民国二年(1913)4月,迤南道更名为滇南道,他郎厅改为他郎县,县列二等,隶滇南道。 民国3年(1914)6月,滇南道更名为普洱道,他郎县属普洱道。民国5年(1916)11月,他郎县更名为墨江县。 民国18年(1929)11月,废普洱道,墨江县直属省;同年,成立江城县,墨江县属猛烈行政区划归江城。 民国21年(1932)4月,属第12政务视察区。 民国23年(1934)4月,属第15政务视察区; 民国24年(1935)8月,属第6政务视察区。 民国27年(1938)9月,属第8政务视察区。 民国30年(1941)6月15日,属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宁洱县)。 民国31年(1942)7月,属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宁洱县)。 民国35年(1946)10月,属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新平县)。 1949年1月7日墨江县城解放,5月27日,成立“墨江县军政委员会”,8月3日墨江县临时人民政府成立,隶属思普区临时人民行政委员会。 1950年5月4日,墨江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隶属宁洱专区。 1951年4月2日,政务院批准:将宁洱专区更名为普洱专区,墨江县属普洱专区。 1953年3月28日,政务院批准:普洱专区更名为思茅专区,墨江县属思茅专区。 1957年1月,县人民政府改称县人民委员会。 1967年4月,全县实行军管,成立县军事管制委员会。 1968年4月26日,墨江县革命委员会成立。 1970年,思茅专区改为思茅地区,墨江县属思茅地区。 1979年7月3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墨江县,设立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同年11月28日,在县城召开了自治县成立大会。 1982年7月1日零时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332882人。1983年底,全县共16个公社1个镇、164个大队、2个居民委员会。 1984年初全县区乡改制,原公社改为区,大队改为乡,并新增忠爱桥、泗南江两个区。全县共18区、1镇(区级),166个乡和乡级镇,其中少数民族乡24个。 1987年2月23日,经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将红河州红河县垤玛、三村,两个区所辖12个乡、131个自然村、157个合作社、4357户、24238人、面积363.8平方千米,与思茅地区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龙坝、那哈两个区所辖14个乡、177个自然村、4706户、33589人、面积456平方千米合并成立黑树林特区,为副县级建制,设立黑树林特区工委和黑树林特区办事处,由墨江代管。1988年5月,黑树林特区撤销,垤玛、三村,两个区仍划回红河县。 1988年底,改区、乡、镇制为乡(镇)、村,公所(办事所)制。原来的区改为乡、乡改为村。体改后,全县共设19个乡(镇)、168个村,公所(办事处)、2046个村民委员会。 1990年7月1日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县人口为345026人,其中男性179258人,女性165768人;少数民族人口25158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2.9%。少数民族中哈尼族203559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0.9%,占全县总人口的58.9%。 1997年,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辖2镇17乡:玖联镇、通关镇、联合乡、团田乡、碧溪乡、新安乡、新抚乡、孟弄彝族乡、景星乡、双龙乡、忠爱桥乡、雅邑乡、龙潭乡、鱼塘彝族乡、文武乡、龙坝乡、那哈乡、泗南江乡、坝溜乡。县政府驻玖联镇。 1998年4月18日,云政复[1998]26号:撤销墨江县联合乡、玖联镇,合并设立联珠镇(注:墨江政府网介绍:1997年1月8日,联珠镇举行挂牌仪式)。至此,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辖2个镇、14个乡、2个民族乡:联珠镇、通关镇、坝溜乡、新安乡、新抚乡、泗南江乡、景星乡、雅邑乡、龙潭乡、文武乡、双龙乡、忠爱桥乡、碧溪乡、团田乡、那哈乡、龙坝乡、孟弄彝族乡、鱼塘彝族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355364人,其中:联珠镇44135人,通关镇29419人,碧溪乡15838人,新安乡18081人,孟弄彝族乡12299人,团田乡14604人,新抚乡19862人,景星乡22650人,鱼塘彝族乡17652人,龙潭乡12277人,文武乡19743人,坝溜乡23252人,泗南江乡20584人,那哈乡14587人,雅邑乡18217人,龙坝乡24934人,双龙乡19619人,忠爱挢乡7611人。 2000年末,全县总人口35.0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63万人,非农业人口2.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25.49万人,占总人口的72.77%。主体民族为哈尼族,人口20.62万人,占总人口的58.86%。全县辖2个镇、14个乡、2个民族乡:联珠镇、通关镇、坝溜乡、新安乡、新抚乡、泗南江乡、景星乡、雅邑乡、龙潭乡、文武乡、双龙乡、忠爱桥乡、碧溪乡、团田乡、那哈乡、龙坝乡、孟弄彝族乡、鱼塘彝族乡。 2003年10月30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3]113号):撤销思茅地区,设立地级思茅市,墨江县属地级思茅市。 2006年,撤销碧溪乡、双龙乡和忠爱桥乡,将原碧溪乡、双龙乡所辖行政区域并入联珠镇,将原忠爱桥乡所辖丙蚌、回龙、民兴3个村委会划归通关镇管辖,所辖曼平、曼嘎、新联3个村委会划归联珠镇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的联珠镇管辖原联珠镇、碧溪乡、双龙乡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和原忠爱桥乡的曼平、曼嘎、新联3个村委会,镇政府驻地不变(省政府2006年1月20日批准)。 2007年,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墨江县属地级普洱市。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气候概况 墨江县地处云贵高原西南边缘、横断山系纵谷区东南段,即哀牢山脉中段。在地质构造上处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形构造体系东支中段及永平一思茅地槽南段的东北部。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地形北部狭窄、南部较宽,似纺锤状,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山高谷深,河流纵横,最高点在东北部碧溪乡的大尖山,海拔2278米,最低点在南部泗南江乡的榄皮河与龙马江汇流处,海拔478.5米。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山区半山区占99.8%,丘陵谷地仅占0.1%,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据1984年墨江土壤普查统计,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属深切割中山山地地貌,大致可分为:中切中山丘陵墨江盆地、中切中山河谷、中山山地、深切高中山峡四个类型。 墨江县处于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墨江哈尼族自治县2/3的地域在北回归线以南,1/3的地域在北回归线以北,属南亚热带半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四季冷暖不太分明,有四季如春之称,干湿季明显。 温度:据1957~1984年墨江气象资料统计: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年平均气温17.8℃,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11.5℃;最热月为6月,平均气温22.1℃。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974年1月5日,为零下4℃。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1969年5月16日,为34.2℃。以气象学(候温小于10℃为冬季,10℃至12℃为春秋季,大于22℃为夏季)的划分标准,墨江有345天为春秋季,20天夏季,无冬季。 雨量:墨江县雨量充沛、干湿季节分明。每年11月至次年4月,因受大陆高原西部干暖气流的影响,天气晴朗少雨,空气干燥,为干季。5~10月,受印度洋孟加拉湾潮湿气流和北部湾太平洋潮湿气流的影响,降雨日多,形成雨季。降雨地域上的分布特点是南部多、北部少,高海拔地区多,低海拔地区少。 日照辐射:全年总日照时数2161.2小时,年日照率为50%,一年中3月份日照时数最多,为255.1小时;7月份最少,为128小时。一般11月至次年4月,月平均日照时数在210小时左右,雨季中的5~10月则显著减少,月平均日照时数在149小时左右。日照在季节分配上的特点是冬春多,夏秋少。 湿度、蒸发量:墨江县多年平均湿度80%。年平均蒸发量1696.7毫米,月平均蒸发量141.4毫米,3至5月蒸发量最大,合计617.1毫米;10至12月蒸发量最小,合计301.3毫米。 风霜:墨江县境内盛行风向为西南风,多和风,除风口处外,很少有大风,最大风力5级左右,局部地区不时有7级大风出现。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霜期平均59天,出现在12月29日至次年2月24日,无霜期长达306天,霜日年均为15.3天。

精选留言

普洱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简介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