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市
福鼎位于福建省东北部,东南濒东海,东北界浙江省苍南县,西北邻浙江省泰顺县,西接柘荣县,南连霞浦县,介北纬26°52′~27°26′,东经119°55′~120°43′之间。北至分水关旧城墙,西北至溪头尖岭下,西南至仙蒲目海尖,南临东海,东南包括星仔岛及周围海域,东至双华南山尖。东西最大横距79.3公里,南北最大纵距57.4公里,陆地面积146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4959.7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
截至2013年,全市辖17个乡镇,共有251个村、29个居委会,其中沿海乡镇有12个:桐山街道、桐城街道、山前街道;太姥山镇(原秦屿镇)、贯岭镇、前岐镇、沙埕镇、店下镇、磻溪镇、白琳镇、点头镇、管阳镇、嵛山镇;硖门畲族乡、叠石乡、佳阳乡、龙安开发区。
【历史沿革】
清朝乾隆四年(1739年)析霞浦劝儒乡之望海、育仁、遥香、廉江四里置福鼎县。置县时,区域编街、社、坊、都(城内外街、社,近郊为坊,乡为都),全县共有6街27社1坊20都。
民国元年(1912年),福建废府,福鼎直属东路观察使;
民国3年(1914年),改东路观察使置闽海道;
民国14年(1925年),废道,实行省、县二级地方政制,县直属于省辖;
民国23年(1934年)7月,在福安成立福建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民国24年(1935年)10月,第二行政督察区改称第一行政督察区;
民国34年(1945年)9月,将第一行政督察区改为第八行政督察区;
民国36年(1947年)4月,又改称第一行政督察区,福鼎均为所属之县。
民国22年(1933年)开始,福鼎县境内陆续建立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维埃政府。福鼎部分地区先后归属霞鼎、霞鼎泰县苏维埃政府及福鼎、鼎平、桐霞等县人民革命委员会管辖。
民国38年(1949年)6月11日,福鼎解放。初时,隶浙江省温州地区;10月7日划归福建省第三行政督察管辖。
民国38年(1949年)6月,福鼎解放初期全县划为四区一镇:第一区前岐辖原前岐镇、沙埕乡、桥亭乡、佳阳乡;第二区秦屿辖原秦屿镇、店下乡、巽城乡、硖门乡;第三区点头辖原点头镇、白琳镇、磻溪乡、管阳乡、蒋阳乡;第四区南溪(先设在南溪,后在库口)辖原南溪乡、西阳乡、贯岭乡;县辖的桐山镇辖原桐山镇、玉塘乡、大山乡、秀岭乡。四区一镇共辖20个乡(镇)。同年10月7日,嵛山岛解放。11月,全县划分5个区:桐山镇改为第一区,前岐改为第二区,秦屿改为第三区,点头改为第四区,库口改为第五区,共辖23个乡(镇),183个行政村。
1950年福建省第三行政督察区改称福安专区行政公署,亦辖福鼎。
1950年6月,在原5个区的基础上进行整编,增设第五区管阳,第六区店下,第七区白琳等3个区公所;原第五区库口改为第八区;并设桐山、秦屿、点头3个镇。全县设8个区,98个乡(街),194个行政村。
1952年5月,增设第三区沙埕,第六区磻溪,第十区大山;原第三区秦屿改为第五区,第四区点头改为第八区,第五区管阳改为第九区西阳,第六区店下改为第四区,第八区库口改为第十一区贯岭。全县为11个区,下辖127个乡,3个镇,4个街道。
1954年10月,增设23个乡(镇)。
1955年1月,嵛山岛划归霞浦县海岛区辖。2月27日台山岛解放,归第三区沙埕辖。9月,全县重新调整为10个区:第一区桐山改为第一区镇西,第九区西阳改为第九区管阳,第十一区贯岭改为第十区贯岭;撤原第十区大山;秦屿镇升为县辖。全县共辖145个乡(镇)。
1956年1月,各区以区驻地取名。4月,精减机构,全县撤磻溪、贯岭两个区,改为8个区,只设县辖桐山镇,前岐、秦屿、白琳、点头4镇为区辖。全县共辖88个乡(镇)。
1958年8月,撤区、乡(镇)。全县建立桐山、南溪、库口、贯岭、前岐、佳阳、桥亭、沙埕、店下、巽城、秦屿、硖门、竹下、白琳、磻溪、桑园、赤溪、点头、柏柳、管阳、西阳、唐阳共22个人民公社,辖156个管理区,480个大队,1087年生产队。
1959年4月,原有22个“小公社”并为桐山、点头、管阳、白琳、磻溪、前岐、沙埕、店下、秦屿、硖门10个“大公社”。
1961年6月,社改区,10个大公社改为10个区公所,下辖83个人民公社。城关镇为县辖。前岐、白琳、点头、秦屿4个镇为区辖镇。
1962年10月,嵛山岛从霞浦县划归福鼎县,由秦屿区辖,成立嵛山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当年,全县共有475个大队,5059个生产队。
1963年4月,撤销沙埕镇、白琳镇;由桐山区划出城关大队、流美大队、向阳(灰窑)大队,设县辖桐山镇;点头、前岐、秦屿3个镇为区辖。全县共10个区和1个县辖镇,下辖83个乡(公社)、3个区辖镇。
1968年6月,将原10个区改为人民公社,并新设南溪、嵛山两个人民公社。全县共有12个人民公社和城关镇,下辖84个管理区,296个大队、街道。
1970年7月,因柘荣撤县,乍洋公社划归福鼎县辖;是年,全县为14个公社,216个大队。
1970年7月福安专区行政公署迁址宁德,改名宁德地区行政公署,福鼎隶属不变。
1975年3月,柘荣复县,乍洋公社划归柘荣县辖。
1981年8月,从城关公社划出4个街、3个大队,恢复县辖桐山镇;城关公社更名为桐城公社。
1982年8月至1983年11月,全县进行体制改革,实行区、乡、村,建制,除桐山镇不变外,相继将原有的秦屿、前岐、点头、管阳、桐城、贯岭、沙埕、店下、硖门、嵛山、磻溪、白琳、叠石13个公社改称为区,前岐、秦屿、沙埕、白琳、点头为区属镇。
1987年7月,进行区改乡,乡改村。罾坪大队划入桐山镇。桐山镇辖4个居民委员会和4个村民委员会。至1990年底,全县划为7个乡、7个镇(包括店下镇)。
1992年6月,省民政厅批准贯岭撤乡建镇,硖门乡改称硖门畲族乡。同年11月,省民政厅批准磻溪、管阳、嵛山撤乡建镇。
1993年3月,省民政厅批准桐城撤乡建镇。
1995年10月13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撤销福鼎县设立福鼎市;同年12月27日,正式授牌、授印设立福鼎市,辖12镇2乡,268个村,(居)委会。
1998年10月福鼎市撤销桐城、桐山两镇,设立桐山、桐城、山前3个街道。
1999年6月,宁德地区行署将龙安开发区从店下镇划出。
2001年1月,佳阳乡从前岐镇分出设立。
2009年2月,撤销佳阳乡,设立佳阳畲族乡。
2011年10月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福鼎市秦屿镇正式更名为太姥山镇。
福鼎市属东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气候温和,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气温18.4℃,1月平均气温8.9℃,极端最低气温-5.2℃(1999年12月23日);7月平均气温28.2℃,极端最高气温40.6℃(1989年7月20日)。最低月均气温6.1℃(1963年1月),最高月均气温29.6℃(1988年7月)。平均气温所较差19.5℃。无霜期年平均270天,最长达309天,最短为221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621.7小时。0℃以上持续期365天。年平均降水量1668.3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72天,最多达207天(1975年),最少为136天(1971年)。极端年最大雨量2484.4毫米(1973年),极端年最少雨量1045.5毫米(1967年)。降雨集中在每年5月至9月,8月最多。
【行政区划】
截至2013年,全市辖17个乡镇,共有251个村、29个居委会,其中沿海乡镇有12个:桐山街道、桐城街道、山前街道;太姥山镇(原秦屿镇)、贯岭镇、前岐镇、沙埕镇、店下镇、磻溪镇、白琳镇、点头镇、管阳镇、嵛山镇;硖门畲族乡、叠石乡、佳阳乡、龙安开发区。
桐山街道 | 溪西社区,小路社区,桐北社区,十字社区,福全社区,桐南社区,镇西村,桥头村,岭头村,菇岭村,岔门村 |
桐城街道 | 龙山社区,海口社区,富民社区,流美社区,石湖社区,春亭社区,天湖社区,五里牌村,玉塘村,塔下村,江边村,八尺门村,董江村,资国村,外墩村,丹岐村,沙龙村,岩前村,三门里村,柯岭村,外洋村,浮柳村 |
山前街道 | 石亭居委会,山前村,灰窑村,罾坪村,百胜村,南乾村,兰田村,大岚头村,南阳村,水北村,梅溪村 |
贯岭镇 | 贯岭村,松洋村,文洋村,西山村,军营村,邦福村,分水关村,茗洋村,溪底村,透埕村,排头村,何坑村 |
前岐镇 | 福东居委会,岐阳居委会,前岐村,照澜村,柯湾村,双屿村,薛桥村,彩澳村,小岳村,大岳村,薛家村,桥亭村,黄仁村,熊岭村,井头村,凤桐村,武垟村,西宅村,龟岭村,吴家溪村,枫树岭村 |
沙埕镇 | 沙埕居委会,内澳居委会,外澳居委会,水生村,和平村,台山村,澳口村,流江村,后港村,澳腰村,南镇村,台峰村,小白鹭村,官城尾村,水澳村,大白鹭村,王谷村,敏灶村,川石村,后澳村,交椅坪村,上黄岐村 |
店下镇 | 象山居委会,店下村,东岐村,屿前村,溪美村,菰北村,石牌村,筼筜村,岚亭村,硋窑村,三佛塔村,马山村,巽城村,洋中村,溪岩村,阮洋村,海田村 |
秦屿镇 | 玉池居委会,康湖居委会,寒碧居委会,金麟居委会,积石居委会,秦屿村,建国村,秦海村,巨口村,东埕村,牛郎冈村,樟岐村,蒙湾村,东星村,小筼筜村,日澳村,屯头村,斗门村,吉坑村,太阳头村,彭坑村,潋城村,才堡村,下尾村,瓜园村,洋里村,太姥洋村,竹下村,仙梅村,孔坪村,方家山村,秦屿国有农场 |
磻溪镇 | 磻溪村,黄冈村,金谷村,排洋村,炉屯村,油坑村,蒋阳村,朝阳村,杜家村,赤溪村,吴洋村,青坑村,大洋村,仙蒲村,后坪村,南广村,桑海村,湖林村 |
白琳镇 | 白琳居委会,玉琳村,康山村,下炉村,车洋村,大赖村,翠郊村,棠园村,牛埕下村,岭头坪村,高山村,郭阳村,外宅村,坑里洋村,秀洋村,楩树岔村,旺兴头村,藤屿村,翁江村,白岩村,沿州村 |
点头镇 | 点头居委会,镇江居委会,文昌居委会,扆山村,龙田村,观洋村,三沙溪村,大峨村,上宅村,柏柳村,过笕村,翁溪村,举州村,大坪村,马洋村,江美村,山柘村,西洋尾村,果洋村,后梁村,后井村 |
管阳镇 | 管阳村,章边村,茶阳村,钰阳村,广化村,七蒲村,西坑村,乾头村,元潭村,溪头村,楮楼村,西阳村,徐陈村,缙阳村,天竹村,沈青村,小洋村,秀浿村,沿屿村,章峰村,南浿村,后溪村,唐阳村,亭边村,大山村,金钗溪村,花亭村 |
嵛山镇 | 马祖村,鱼鸟村,东角村,灶澳村,芦竹村 |
硖门畲族乡 | 硖门村,青湾村,斗门头村,柏洋村,瑞云村,东稼村,秦石村,青屿头村,渔井村 |
叠石乡 | 叠石村,竹阳村,库口村,楼下村,马尾村,苏山村,车头村,仓边村,丹峰村,茭阳村,庙边村,南溪村,里塆村,杨梅溪村 |
佳阳乡 | 佳阳村,象洋村,三丘田村,安仁村,蕉宕村,罗唇村,双华村,后洋村,佳山村,周山村,上庵村,龙头湾村 |
龙安开发区 | 龙华居委会,杨岐村,桑杨村,涵头村,玉岐村,西澳村,江南村 |
清朝乾隆四年(1739年)析霞浦劝儒乡之望海、育仁、遥香、廉江四里置福鼎县。置县时,区域编街、社、坊、都(城内外街、社,近郊为坊,乡为都),全县共有6街27社1坊20都。
民国元年(1912年),福建废府,福鼎直属东路观察使;
民国3年(1914年),改东路观察使置闽海道;
民国14年(1925年),废道,实行省、县二级地方政制,县直属于省辖;
民国23年(1934年)7月,在福安成立福建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民国24年(1935年)10月,第二行政督察区改称第一行政督察区;
民国34年(1945年)9月,将第一行政督察区改为第八行政督察区;
民国36年(1947年)4月,又改称第一行政督察区,福鼎均为所属之县。
民国22年(1933年)开始,福鼎县境内陆续建立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维埃政府。福鼎部分地区先后归属霞鼎、霞鼎泰县苏维埃政府及福鼎、鼎平、桐霞等县人民革命委员会管辖。
民国38年(1949年)6月11日,福鼎解放。初时,隶浙江省温州地区;10月7日划归福建省第三行政督察管辖。
民国38年(1949年)6月,福鼎解放初期全县划为四区一镇:第一区前岐辖原前岐镇、沙埕乡、桥亭乡、佳阳乡;第二区秦屿辖原秦屿镇、店下乡、巽城乡、硖门乡;第三区点头辖原点头镇、白琳镇、磻溪乡、管阳乡、蒋阳乡;第四区南溪(先设在南溪,后在库口)辖原南溪乡、西阳乡、贯岭乡;县辖的桐山镇辖原桐山镇、玉塘乡、大山乡、秀岭乡。四区一镇共辖20个乡(镇)。同年10月7日,嵛山岛解放。11月,全县划分5个区:桐山镇改为第一区,前岐改为第二区,秦屿改为第三区,点头改为第四区,库口改为第五区,共辖23个乡(镇),183个行政村。
1950年福建省第三行政督察区改称福安专区行政公署,亦辖福鼎。
1950年6月,在原5个区的基础上进行整编,增设第五区管阳,第六区店下,第七区白琳等3个区公所;原第五区库口改为第八区;并设桐山、秦屿、点头3个镇。全县设8个区,98个乡(街),194个行政村。
1952年5月,增设第三区沙埕,第六区磻溪,第十区大山;原第三区秦屿改为第五区,第四区点头改为第八区,第五区管阳改为第九区西阳,第六区店下改为第四区,第八区库口改为第十一区贯岭。全县为11个区,下辖127个乡,3个镇,4个街道。
1954年10月,增设23个乡(镇)。
1955年1月,嵛山岛划归霞浦县海岛区辖。2月27日台山岛解放,归第三区沙埕辖。9月,全县重新调整为10个区:第一区桐山改为第一区镇西,第九区西阳改为第九区管阳,第十一区贯岭改为第十区贯岭;撤原第十区大山;秦屿镇升为县辖。全县共辖145个乡(镇)。
1956年1月,各区以区驻地取名。4月,精减机构,全县撤磻溪、贯岭两个区,改为8个区,只设县辖桐山镇,前岐、秦屿、白琳、点头4镇为区辖。全县共辖88个乡(镇)。
1958年8月,撤区、乡(镇)。全县建立桐山、南溪、库口、贯岭、前岐、佳阳、桥亭、沙埕、店下、巽城、秦屿、硖门、竹下、白琳、磻溪、桑园、赤溪、点头、柏柳、管阳、西阳、唐阳共22个人民公社,辖156个管理区,480个大队,1087年生产队。
1959年4月,原有22个“小公社”并为桐山、点头、管阳、白琳、磻溪、前岐、沙埕、店下、秦屿、硖门10个“大公社”。
1961年6月,社改区,10个大公社改为10个区公所,下辖83个人民公社。城关镇为县辖。前岐、白琳、点头、秦屿4个镇为区辖镇。
1962年10月,嵛山岛从霞浦县划归福鼎县,由秦屿区辖,成立嵛山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当年,全县共有475个大队,5059个生产队。
1963年4月,撤销沙埕镇、白琳镇;由桐山区划出城关大队、流美大队、向阳(灰窑)大队,设县辖桐山镇;点头、前岐、秦屿3个镇为区辖。全县共10个区和1个县辖镇,下辖83个乡(公社)、3个区辖镇。
1968年6月,将原10个区改为人民公社,并新设南溪、嵛山两个人民公社。全县共有12个人民公社和城关镇,下辖84个管理区,296个大队、街道。
1970年7月,因柘荣撤县,乍洋公社划归福鼎县辖;是年,全县为14个公社,216个大队。
1970年7月福安专区行政公署迁址宁德,改名宁德地区行政公署,福鼎隶属不变。
1975年3月,柘荣复县,乍洋公社划归柘荣县辖。
1981年8月,从城关公社划出4个街、3个大队,恢复县辖桐山镇;城关公社更名为桐城公社。
1982年8月至1983年11月,全县进行体制改革,实行区、乡、村,建制,除桐山镇不变外,相继将原有的秦屿、前岐、点头、管阳、桐城、贯岭、沙埕、店下、硖门、嵛山、磻溪、白琳、叠石13个公社改称为区,前岐、秦屿、沙埕、白琳、点头为区属镇。
1987年7月,进行区改乡,乡改村。罾坪大队划入桐山镇。桐山镇辖4个居民委员会和4个村民委员会。至1990年底,全县划为7个乡、7个镇(包括店下镇)。
1992年6月,省民政厅批准贯岭撤乡建镇,硖门乡改称硖门畲族乡。同年11月,省民政厅批准磻溪、管阳、嵛山撤乡建镇。
1993年3月,省民政厅批准桐城撤乡建镇。
1995年10月13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撤销福鼎县设立福鼎市;同年12月27日,正式授牌、授印设立福鼎市,辖12镇2乡,268个村,(居)委会。
1998年10月福鼎市撤销桐城、桐山两镇,设立桐山、桐城、山前3个街道。
1999年6月,宁德地区行署将龙安开发区从店下镇划出。
2001年1月,佳阳乡从前岐镇分出设立。
2009年2月,撤销佳阳乡,设立佳阳畲族乡。
2011年10月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福鼎市秦屿镇正式更名为太姥山镇。
福鼎市属东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气候温和,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气温18.4℃,1月平均气温8.9℃,极端最低气温-5.2℃(1999年12月23日);7月平均气温28.2℃,极端最高气温40.6℃(1989年7月20日)。最低月均气温6.1℃(1963年1月),最高月均气温29.6℃(1988年7月)。平均气温所较差19.5℃。无霜期年平均270天,最长达309天,最短为221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621.7小时。0℃以上持续期365天。年平均降水量1668.3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72天,最多达207天(1975年),最少为136天(1971年)。极端年最大雨量2484.4毫米(1973年),极端年最少雨量1045.5毫米(1967年)。降雨集中在每年5月至9月,8月最多。
精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