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
景谷古称“勐卧”,傣语“勐”为地方、“卧”为井,意思为有盐井的地方。是以傣族、彝族为自治民族的多种民族聚居的自治县,素有“-明珠、杧果之乡、佛教圣地”的美称。 景谷位于云南省普洱中部偏西,地处东经100°02′-101°07′、北纬22°49′-23°52′之间的一个县。北回归线从县城附近通过,是典型的南亚热带地区。东与宁洱接壤,南及东南以小黑江、威远江为界,与宁洱、普洱一水相连,西沿澜沧江与澜沧县及临沧市的双江、临沧两县隔江相望,北和镇沅县毗邻。景谷东西相距107公里之遥,南北相隔115公里之远,总面积7550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辖威远镇、永平镇、民乐镇、正兴镇、景谷镇、凤山镇6个镇及勐班乡、益智乡、半坡乡、碧安乡4个乡,下设132个村委会、1929个村民小组。
威远镇 | 威远社区,杧乡社区,白龙社区,景谷县威远镇凤岗社区,芒冒村,威远街村,新民村,民利村,江东村,南景村,公榔村,河东村,龙塘村,联合村,云海村,文朗村,香盐村,永安村,那卡村,联齐村,新平村,课里村,暖里村,训岗村,文会村,钱家村 |
永平镇 | 勐戛村,团结村,迁营村,费竜村,芒费村,芒腊村,芒东村,迁毛村,迁糯村,南谷村,茂密村,昔俄村,双龙村,新塘村,新村,中山村,兴华村,倮练村,勐龙村,箐门口村,岔河村,明河村,平江村,富龙村,芒怕村,柳安村,崴里村,金木村 |
正兴镇 | 景南村,波云村,新寨村,水平村,勐烈村,铁厂村,正兴村,通达村,勐乃村,翁安村,黄草坝村 |
民乐镇 | 白象村,民乐村,芒专村,翁孔村,大村,大河边村,嘎胡村,桃子树村 |
碧安乡 | 勐主村,迁德村,光明村,大寨村,芒景村,过达村,昔本村,漫河村,边江村,平掌村,文明村,河头村,上寨村,窑房村,云中村,黄草岭村 |
凤山乡 | 芒竜村,平寨村,柏林村,文竹村,文绍村,抱母村,文海村,文折村,顺南村,南板村,平田村,海庆村 |
景谷乡 | 景谷村,云盘村,文杏村,文东村,团山村,文联村,文召村,文山村,响水村 |
益智乡 | 中和村,益香村,大田村,共和村,者行村,塘房村,和平村,石寨村,芒迁村 |
半坡乡 | 半坡村,曼伞村,安海村,班独村,班卡村,蒋家村,芒傣村,芒温村,班赛村 |
勐班乡 | 勐班村,太平村,安乐村,八落村,迁岗村,芒海村,金力村,岩脚村 |
【历史沿革】 景谷古称“勐卧”,傣语“勐”为地方、“卧”为井,意思为有盐井的地方。 秦以前属西南夷地;西汉为哀牢地;东汉、三国蜀汉属益州永昌郡;两晋南北朝属宁州永昌郡。 隋属濮部。唐南诏时,永泰元年(765)设威远城,属银生节度(今景东)。 宋大理国为威楚府威远赕。 元至元十二年(1275)改立威远州,属威楚路;至元二十九年(1292)威远州改为威远蛮栅府,属元江路;至顺二年(1331)改属景东军民府。 明洪武十五年(1382)制威远土知州,属楚雄府。洪武十七年(1384)升为威远府,直隶云南省布政司,后为麓川平缅宣慰司兼并;洪武三十五年(1402)复置威远御夷直隶州,仍属布政司。 清初袭明制,为威远土直隶州;雍正三年(1725)4月,威远直隶土州改为威远直隶厅。雍正十三年(1735)10月,降威远直隶厅为散厅,属迤东道镇沅府。乾隆三十一年(1766)10月,镇沅府改属迤南道;乾隆三十五年(1770)2月,威远厅改属迤南道普洱府。 民国2年(1913)4月,改威远厅为威远县,迤南道更名为滇南道,威远县属滇南道。 民国三年(1914)1月,因县名与四川省威远县相同,改为景谷县,因县西有景谷江而得名。同年6月,滇南道改为普洱道,景谷县属普洱道。 民国18年(1929)11月,废普洱道,景谷县直属于省。民国21年(1932)4月,景谷县属第12政务视察区; 民国23年(1934)4月,属第16政务视察区; 民国24年(1935)8月,属第6政务视察区; 民国27年(1938)9月,属第10政务视察区; 民国30年(1941)6月15日,属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宁洱县)。 民国31年(1942)7月,属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宁洱县); 民国35年(1946)10月,属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缅宁县)。 1949年6月景谷县和平解放,同年6月6日成立景谷县人民政府,属宁洱专区。 1951年4月2日,政务院批准:将宁洱专区更名为普洱专区,景谷县属普洱专区。 1953年3月28日,政务院批准:普洱专区更名为思茅专区,景谷县属思茅专区。 1960年9月13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03次会议通过:撤销镇沅县,将原镇沅县的行政区域分别划归景谷、景东、墨江、新平4县(1958年12月撤并)。 1962年3月27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15次会议决定:恢复镇沅县,以合并于景谷、景东2个县的原镇沅县其行政区域为镇沅县的行政区域(1961年3月1日复置)。 1970年,思茅专区改为思茅地区,景谷县属思茅地区。 1985年6月11日,国务院【国函字88号】批复:撤销景谷县,设立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以原景谷县的行政区域为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域。12月25日自治县正式成立。 1997年,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面积7550平方千米,人口28万人。辖2个镇、10个乡:威远镇、永平镇、钟山乡、边江乡、半坡乡、勐班乡、碧安乡、益智乡、正兴乡、凤山乡、景谷乡、民乐乡。县政府驻威远镇。 2000年,正兴乡撤乡设镇。至此,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辖3个镇、9个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288794人,其中:威远镇32547人,永平镇49493人,正兴镇19933人,钟山乡43676人,凤山乡20658人,景谷乡15913人,民乐乡23037人,边江乡13218人,半坡乡13188人,勐班乡21917人,碧安乡21968人,益智乡13246人。 2001年,民乐乡撤乡设镇。2001年,全县辖4个镇、8个乡:威远镇、永平镇、正兴镇、民乐镇、凤山乡、景谷乡、钟山乡、边江乡、碧安乡、半坡乡、益智乡、勐班乡。 2003年10月30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3]113号):撤销思茅地区,设立地级思茅市,景谷县属地级思茅市。 2003年末,全县辖钟山、凤山、景谷、边江、半坡、勐班、碧安、益智8个乡和威远、永平、正兴、民乐4个镇,下设132个村委会、192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9.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9%、60023户。每平方千米人口密度38.64人。以傣族、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46.3%。 2006年,撤销钟山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威远镇,镇政府驻原钟山乡政府驻地;撤销边江乡,其行政区域并入永平镇,镇政府驻地不变。区划调整后,全县辖凤山、景谷、半坡、勐班、碧安、益智6个乡和威远、永平、正兴、民乐4个镇(省政府2006年1月20日批准)。 2007年,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景谷县属地级普洱市。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气候概况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共有热区面积732万亩,占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总面积的64.6%。地势以山地高原为主,谷坝镶嵌其中,山地、高原、盆地相间分布,总地势由北向南倾斜,渐向东西两翼扩展,最高海拔2920米,最低海拔600米;属亚热带山原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为1354毫米、蒸发量1916.4毫米、平均雨日数164.1天、平均气温22.1℃,≥10°的积温为7360.9℃;年平均日照时数2065.3小时。由于境内山高谷深,海拔差异大,气候呈明显的垂直变化,从低海拔的峡谷地区到高寒山区,形成了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暖温带五种气候类型。
精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