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区
孟津区,隶属于河南省洛阳市,地处河南省中西部,洛阳市北部,东与偃师区相连,西与新安县、济源市相接,北与济源市、河南省孟州市接壤,东与河南省孟州市相邻。
原孟津县位于河南省西部偏北,居黄河中下游交界处,属洛阳市辖县。县城距省会郑州134公里,距洛阳市区10公里。县域东连偃师市、巩义市;南依洛阳市市区;西临新安县;北与济源市、吉利区、孟县相接。全县跨东经112°12′~112°49′,北纬34°43′~34°57′。东西长55.5公里,南北宽26.9公里,面积758.7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 孟津县辖10镇:城关镇、会盟镇、平乐镇、白鹤镇、送庄镇、朝阳镇、麻屯镇、常袋镇、横水镇、小浪底镇,共228个村民委员会,2212个村民小组。2021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孟津县、洛阳市吉利区,设立洛阳市孟津区,以原孟津县、吉利区的行政区域为孟津区的行政区域。
城关镇 | 长华村,孟庄村,寨沟村,北王庄村,保障村,狮子院村,杨庄村,廛阳村,李家窑村,九泉村,贾滹沱村,寺河南村,牛步河村,上店村,马步村,城东村,孙家沟村,朱家庄村,丁庄村,庆山村,雷庄村,徐岭村,水泉村,桐树凹村 |
会盟镇 | 陆村,扣马村,扣西村,小寨村,新花园村,东良村,台荫村,小集村,铁炉村,吕家村,双槐村,李家庄村,下古村,老城村,雷河村,油坊村,孟河村,马庄村,屋鸾村,上河图村 |
平乐镇 | 平乐村,东赵村,象庄村,尤村,翟泉村,金村,上屯村,朱仓村,天皇岭村,张家凹村,丁家沟村,上古村,张盘村,新庄村,后营村,太仓村,马村,刘坡村,东吕庙村,妯娌村 |
送庄镇 | 送庄村,护庄村,三十里铺村,裴坡村,西山头村,后沟村,营庄村,莫家沟村,凤凰台村,东山头村,白鹿庄村,负图村,权家岭村,朱家寨村,梁凹村,十里头村,清河口村 |
白鹤镇 | 鹤中村,长秋村,沟口村,铁谢村,周口村,牛庄村,范村,鹤南村,鹤北村,雷湾村,鹤西村,西霞院村,王庄村,学院村,任庄村,堡子村,七里村,崔窑村,王良村,宁嘴村,曙光村,河清村,牛王村,苇园村,柿林村,王北村,北张庄村,落驾沟村,桐乐村,赵岭村,马院村 |
朝阳镇 | 朝阳村,南陈庄村,向阳村,郑家凹村,南石山村,杨凹村,小梁村,卦沟村,张阳村,瓦店村,北陈庄村,石家沟村,游王庄村,阎凹村,伯乐村,师家庄村,大姚凹村,廛沟口村,徐家沟村,高沟村,崔沟村,官庄村,魏家坡村,周寨村,刘家寨村,中后李村,煤窑新村 |
小浪底镇 | 马屯村,梁村,寺院坡村,相留村,胡坡村,明达村,李家岭村,王湾村,庙护村,班沟村,刘庄村,朱家坡村,东达宿村,南达宿村,东官庄村,雅沟村,北达宿村,小浪底村,和贯坡村,石门村,下梭椤沟村,津西村,柳树滩村,大柿树村,后村,崔岭村,上梭椤沟村,卞家庄村 |
麻屯镇 | 麻屯村,薄姬岭村,杨树湾村,柏树沟村,下凹村,韩庄村,霍村,潘沟村,任屯村,庄沟村,林沟村,董村,后楼村,前楼村,聂屯村,李营村,水泉村,卢村,王家村,宋家岭村,单寨村,上河村,下河村,杨岭村,庙后村 |
横水镇 | 横水村,古县村,文公村,会廛沟村,光华村,寒水村,红光村,上院村,元庄村,阎庄村,长岭村,西沟村,张庄村,红桥村,铁楼村,寒亮村,新华村 |
常代乡 | 常代村,东小梵村,潘庄村,西小梵村,酒流凹村,姚凹村,马岭村,石碑凹村,赵沟村,英古村,拐枣坪村,西杨沟村,土门沟村,半坡村,武家湾村,小崔沟村,赵洼村,东地村,常平村 |
地名由来:孟津县古属豫州,夏为孟涂氏封国,称孟地,其地置津(渡口),故名。孟津县以古孟津为名。 【历史沿革】 孟津,夏属孟涂氏封国;商前期为畿内地; 周设平阴、谍城两邑,战国为韩地; 秦改邑为郡县,称谍城、平阴县; 西汉为谍城、平阴、平县三县辖,隶属河南郡; 王莽改平县为治平县,东汉复改治平为平县; 三国魏时并平县、平阴、谍城县三县为河阴县,隶属河南郡; 晋至南北朝时,归属屡变,但县名未改,东晋置河阴郡; 隋并河阴入洛阳县,隶属河南郡;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置大基县(治今孟县西),八年省。 咸亨四年(公元673年)复置,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更名河清县,属河南府。(唐初划河阴出洛阳跨黄河置大基县,后改为柏崖县、河清县,隶属河南郡); 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徙治于白坡镇(今洛阳市吉利区内)。宋时为河清县,隶属河南府;金熙宗天卷三年(1140年)废河清县改县名为孟津,县治从黄河北岸白坡镇迁至孟津渡(会盟镇花园村)。 金改河清县为孟津县后,经元、明、清、中华民国至今,县名未改; 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黄河水患,县治迁孟津老城;历元、明、清属河南府,治老城不变。 金、元、明、清时隶属河南府; 1913年属豫西道。民国初隶属河南省河洛道。 1925年隶属道尹公署。 1927年隶属河南省政府豫西行政长官公署。 1933年隶属河南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属洛阳专区。 1959年县治由老城迁长华(今城关镇)。 1968年属洛阳地区。 1971年11月由地区划属洛阳市。 1976年11月复划属洛阳地区。 1983年11月重划属洛阳市。 孟津县以周武王会八百诸侯于孟津渡而得名。孟津据《尚书"禹贡》注“孟为地名,在孟置津(即渡口),谓之孟津”。 1996年,孟津县面积758.7平方千米,人口约42.4万人。辖8个镇、4个乡:城关镇、平乐镇、白鹤镇、会盟镇、朝阳镇、横水镇、马屯镇、麻屯镇、王良乡、送庄乡、常袋乡、煤窑乡。 1997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煤窑乡政府由煤窑村,迁驻黄鹿山村,煤窑乡更名为黄鹿山乡,黄鹿山乡辖原煤窑乡的行政区域;撤销送庄乡,设立送庄镇。调整后,孟津县辖9个镇、3个乡。 1999年,孟津县辖8个镇、4个乡:城关镇、平乐镇、白鹤镇、会盟镇、朝阳镇、横水镇、马屯镇、麻屯镇、王良乡、送庄乡、常袋乡、煤窑乡。 2000年,孟津县辖9个镇、3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418065人。 2005年,孟津县乡镇区划调整:撤销黄鹿山乡,其行政区域划归小浪底镇管辖,小浪底镇政府驻地不变;撤销王良乡,其行政区域划归白鹤镇管辖,白鹤镇政府驻地不变。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孟津县辖9个镇、1个乡:城关镇、平乐镇、会盟镇、白鹤镇、麻屯镇、横水镇、朝阳镇、马屯镇、送庄镇;常袋乡。 2011年4月8日,孟津县常袋乡撤乡建镇,常袋乡正式更名常袋镇。 孟津地处豫西丘陵地区,属亚热带和温带的过渡地带,季风环流影响明显,春季多风常干旱,夏季炎热雨充沛,秋高气爽日照长,冬季寒冷雨雪稀。平均气温13.7℃,1月最冷,平均为-0.5℃,7月最热平均为26.2℃。平均降水量为650.2毫米。 全县地形复杂,光、热、水等资源差异明显。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70.1小时,6月份日照时数最长,为247.6小时;2月份日照时数最短,为147.5小时。全年平均日照率为51%;在作物生长的4—10月份,日温差5月份最大为12.7℃,8月份最小为8.6℃,积温平均为5046.4℃;平均无霜期为235天;年平均降水量为650.2毫米,保证率80%的降水量为600毫米。最高年降水量1035.4毫米,最低年降水量406毫米。7月降水最多,平均为164.1毫米,1月降水量较少,仅6.9毫米,特别是夏季降水量变化大,易造成旱涝不均。
精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