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市
明光市位于安徽省东部,滁州市东北部,中国南北分界线江淮分水岭之上。行政区域介于北纬32°27′-33°13′与东经117°56′-118°25′之间。南北长87.6公里,东西宽68.1公里,总面积2335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67%。该市东临江苏盱眙县,南与来安县、滁州市南谯区、定远县接壤,西迄凤阳县,北隔淮河与五河县和江苏泗洪县相望。市人民政府驻明光。现设1个乡、12个镇、 4个街道。此外,市境内有省属管店林业总场和白米山、潘村,湖农场。
明光市为安徽省的一个县级市,属滁州市代管。地处安徽省东部,南枕江淮分水岭,北临淮河,境内南部为低山区,中部为丘陵,北部为平原。是南京都市圈的协作城市,也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成员城市。在不断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明光市工业经济迅速发展,现已发展成为一座新兴的工贸城市,形成食品、建材、机电和非金属矿产四大支柱产业。
安徽省明光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居江淮分水岭北侧。南与滁州市南谯区接壤;北临淮河,与蚌埠市五河县接壤;东与江苏省盱眙、泗洪等县相邻;西邻安徽省定远、凤阳两县。境内京沪铁路贯穿西部,并在明光境内设站。新建的京沪高铁定远站离明光仅二十公里。宁洛高速(蚌宁高速)公路贯穿全境。
明光的地势南高北低,境内南部为低山区,占总面积的35%,中部为丘陵,占总面积的50%,北部为平原占10%,湖泊占5%。
【农、林、水产】
明光市农业资源丰富,有耕地85万亩,山场50万亩,水面40万亩,是国家商品粮、小杂粮、优质烟基地县、平原绿化先进县和全国水产百强县。盛产绿豆、花生、黑瓜子、芝麻、冬瓜、银杏、莲籽、芡实、菱角、银鱼、河虾等。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形成了一些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主要有泊岗的银杏、自来桥的冬瓜、石坝、涧溪的"明光绿豆"、管店、三界等地的花生、紫阳的甜叶菊、桥头的芦蒿、女山湖的水产养殖、三关的养羊业、涝口的养牛业等。"明光绿豆"以粒大皮薄、汤清易烂驰名中外,绿色食品女山湖牌大闸蟹畅销海内外。2001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5.77亿元,粮食总产量达27.9万吨,肉类总产量4.3万吨,禽蛋总产量1.2万吨,水产品总产量5.3万吨。
【矿藏】
矿产资源丰富,明光市地处著名的郯庐大断裂带,地质条件复杂,成矿条件优越,素有"山峦藏宝、阡陌流金"之誉,已发现金属和非金属矿20余种,如铁矿、凹凸棒石粘土、石英石、浮石、玄武岩、花岗石、大理石、钾长石、绢云母、石油等,尤其是非金属矿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凹凸棒石粘土是重要的稀有非金属矿,具有良好的吸附、脱色、热稳定、抗盐、造浆及作为添加剂等功能,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建材、造纸、医药、食品等行业。已探明储量达2220万吨,居全国之冠,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海内外投资者纷至沓来。
玄武岩矿是生产铸石的主要原料,铸石具有耐化学腐蚀、机械强度大等性能,广泛应用于化工、冶金、煤炭、建材、纺织等工业,同时,玄武岩又是生产石灰、水泥、装饰板材、人造纤维的原料。明光市的铸石玄武岩储量居全国第三位。
石英砂(硅石矿),具有耐热、耐酸等性能,主要用途是生产石英玻璃、硅砖、耐火材料和冶炼各种金属的熔剂,并应用于医药、化纤等行业。全市探明储量达700多万吨,属于大型矿床。
绢云母是一种主要用于造纸、保温绝缘材料、建筑陶瓷及摩擦材料等生产领域的原料,超细绢云母还广泛应用于油漆、橡胶、防水材料、医药、化妆品、颜料等。绢云母主要产于以明光南大门著称的张八岭镇,储量大,品质优,适宜大规模开发利用。
花岗岩用于建筑材料、铁路道渣生产,优质花岗石是重要的装饰板材原料。全市花岗岩储量约1亿立方米,主要分布于管店、横山、自来桥等乡镇,开采利用前景较好。
另外,明光市的黄砂资源十分丰富,且质地优良,素以"清水砂"著称,作为建筑材料,行销华东地区。其他如嘉山集的伊利石;司巷、古沛的铁矿;涧溪、自来桥、招信等地矿泉水、膨润土;女山的彩石、浮石;明光东北部一带发现的石油等,都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池河流域位于江淮分水岭北侧具有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的气候特点,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梅雨显著,降雨集中,雨热同季,易旱易涝。年平均气温为14.8℃~15.0℃,多年平均风速3.2~3.5m/s,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114.0mm,干旱年蒸发量较大,1966年、1967年分别为1343.9mm、1328.4mm。多年平均无霜期约220天。多年平均最大风速10m/s~12m/s,风向冬季偏北风,夏季偏南风,春秋两季是风向转向季节。根据多年年降雨量资料分析,明光多年平均降雨量为915mm,最高年降雨量1542.3mm(1991年),最低年降雨量583.6mm(1978年),最大变幅为2.64倍。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7.03亿m3,年径流深203mm。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5%。常年平均气温15.2℃,年最高气温41.5℃(1966年8月8日),最低气温-18.3℃(1969年2月6日),常年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4℃,最热月平均气温27.7℃。
【行政区划】
明光市辖4个街道、12个镇、1个乡:明光街道、明西街道、明南街道、明东街道、张八岭镇、三界镇、管店镇、自来桥镇、涧溪镇、石坝镇、苏巷镇、桥头镇、女山湖镇、古沛镇、潘村镇、柳巷镇、泊岗乡。
明光街道 | 韩山社区,交通社区,龙山社区,女山社区,吕郢社区,市府社区,中心路社区,南大寺社区,花园社区,黄郢社区,蔬菜村,戴湾村,张湾村,林庄村,赵府村,卞庄村,映山村,严岗村,工业园区社区 |
明东街道 | 新塘村,魏岗村,唐郢村,抹山村,大纪村 |
明南街道 | 横山村,坝西村,仓湖村,林圩村,大辛村 |
明西街道 | 岗集村,蔡岗村,西徐村,王巷村,东潘村,后薛村,马岗村,梁山村 |
张八岭镇 | 张八岭村,岭北村,岭西村,岭东村,岭南村,关山村,嘉山村,普贤村,柴郢村,尹集村,白米山场部居委会白米山农场三分场村,白米山农场四分场村 |
三界镇 | 三界社区,梅郢村,郑岗村,碾城村,三界村,西王村,张老郢村,小路村 |
管店镇 | 管店社区,小魏村,新管村,罗岭村,凤山村,管店村 |
自来桥镇 | 桥镇村,张山村,白云寺村,平田村,桥南村,梅花村,寨山村,尖山村,乌山村,杨港村,涝口村 |
涧溪镇 | 石岩村,涧溪村,鲁峰村,祝岗村,白沙王村,陡山村,蒲塘村,姚郭村,九塘村,官山村,鲁山村,鲁南村 |
石坝镇 | 石坝社区,津里村,王桥村,铁山村,东贾村,三关村,汪北村,石坝村,团结村,太平村,胜利村,苏郢村,包集村,魏桥村 |
苏巷镇 | 苏巷村,戴巷村,吉庄村,王岗村,牛郢村,潘庄村 |
桥头镇 | 新建村,井王村,查渡村,蒲岗村,宝龙村,楚塘村,肖刘村,岗王村,汉塘村 |
女山湖镇 | 女山湖社区,荷花村,冯郢村,对龙村,安淮村,旧县村,山东村,山南村,光明村,赤塘村 |
古沛镇 | 古沛村,耿庄村,白阳村,大夏村,楼张村,高王村 |
潘村镇、 | 潘村,社区,范庄村,潘村,蔬菜村,柳塘村,芦塘村,中淮村,太平村,农庄村,张台村,紫阳村,钱西村,殷桥村,曹塘村,潘村,湖场部居委会潘村,湖农场分场村 |
柳巷镇 | 柳巷村,桃溪村,义集村,淮宁村,丁坝村,浮山村,陶桥村,里涧村 |
泊岗乡 | 泊岗村,新淮村,安全村,高秦村 |
【历史沿革】
明光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城市,但明光历史悠久。
远古时期,明光属于淮夷之地。祖先迁居于此,男耕女织,世代繁衍。
先秦时期。夏、商、周时期,明光分属扬州、徐州、青州,周代后期为徐国等方国领地。
春秋时期,为吴国善道地,是吴、越、楚争峙场所。战国时期,越灭吴,属越国;公元前306年楚灭越,属楚国,居于“吴头楚尾”。
秦汉时期。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天下,称始皇帝,车同轨,书同文,废分封,置郡县,始有盱眙县(治今盱眙县城北)、淮陵县(治今女山湖镇邵岗境内),明光为盱眙、淮陵两县辖地,先后属泗水郡、东海郡。
楚汉相争时(前208年-前202年),属项羽西楚国(都彭城,今徐州市)东阳郡。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改属韩信楚国(都下邳,今江苏睢宁县古邳镇)。六年正月,改属刘贾的荆国(都吴,今苏州市)东阳郡(治广陵,今扬州市)。十一年七月,英布灭荆,东阳郡直属汉廷。十二年十月辛丑,东阳郡改属刘濞吴国(都广陵)。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吴王反。六月,国除,东阳郡归汉。旋,改属刘非的江都国(都广陵)。武帝时在今女山湖镇及女山东南分别置赘其县和淮陵县,属临淮郡。元朔元年(前128年),东阳郡的淮陵县改为淮陵侯国(非五子之一)。元狩二年(前121年),江都国除,东阳郡改为广陵郡(仍治广陵),直隶汉廷。六年,析置临淮郡(治徐,今江苏境),淮陵侯国(县)属之。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临淮郡改属徐州刺史部。东汉初年,复旧称,今明光市仍属盱眙、淮陵县地。淮陵侯国(县)仍属徐州(治彭城)临淮郡(仍治徐)。永平十五年(72年),改临淮郡为下邳国(都下邳,今古邳镇)。建安十一年(206年),下邳国除为下邳郡(仍治古邳镇)。汉末,废下邳郡,改设东城郡(治东城,今定远县故朱马乡下马铺),后废。
三国时期。属魏国徐州(仍治彭城)下邳郡(国)(治古邳镇),仍设淮陵县(仍治故淮陵城)。后期沦为弃地。魏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西晋代魏,仍之。淮陵县(仍治故淮陵城)仍属徐州(仍治彭城。元康年间,改治下邳,今古邳镇)下邳国(都古邳镇)。太康元年(280年),改属徐州临淮郡。元康初(约291年),分临淮郡淮陵县置淮陵郡(仍治淮陵,淮陵故城),设淮陵县。永宁元年(301年),设临淮国(仍治淮陵故城),仍属徐州。永兴元年(304年),又侨置堂邑郡(治淮陵故城),后废。永嘉乱后,荒废。
东晋大兴三年(320年),侨置淮陵郡(改治今明光市女山湖镇,原称旧县集),属北徐州(仍治彭城),后废。义熙七年(411年),盱眙从临淮郡分出,以县置郡,侨置阳平郡(治阳平侨县,治淮陵故城),领淮陵、阳平、馆陶、濮阳、廪丘县,属北徐州(仍治彭城)。后赵(319~351年)开创者石勒早在永嘉年间(307-312)曾短暂占据盱眙地区,在徐州(仍治彭城,今徐州市)淮陵郡(治淮陵)设淮陵县(仍治淮陵故城),仍属临淮郡。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丁卯,刘宋代晋,属盱眙郡。永初二年(421年),加徐州为南徐州,盱眙仍为属郡。永初三年,北徐州改称徐州(仍治彭城。后多次徙治)阳平郡(治淮陵故城)仍设阳平、淮陵、馆陶、濮阳、廪丘县。泰始二年(466年),地入北魏,淮南部分改属钟离郡。又侨置济阴郡,又称南济阴郡(改治今明光市女山湖镇,原旧县集,以侨民在淮河南岸者侨置)。三年,增侨置睢陵县于旧县集,兼郡治,属之。后改睢陵为睢阳,属济阴郡。北朝北魏泰始二年,北魏曾占领今明光市全境,但没有实质性设置。南朝齐升明三年(479年)四月,南齐代刘宋,仍之。后主要变动及设置是:北徐州(治燕县,故钟离城)济阴郡(治睢陵侨县,今明光市女山湖镇旧县集)设睢陵县(侨治旧县集)。南兖州(治广陵,今扬州市)盱眙郡(治盱眙,今江苏盱眙县东北)设阳城县(治今明市故淮陵城)。后没入北魏。正始三年(500年),逐渐收复。南朝梁中兴二年(502年)四月,萧梁代南齐,仍之。初属南兖州(仍治广陵),后改属淮州(治淮阴,今江苏淮安市淮阴区淮河南岸)淮阳郡(治淮陵侨县,今明光市女山湖镇,原旧县集),设淮陵县(侨治旧县集);盱眙郡(治盱眙,今县城东北)设阳城县(今明光市故淮陵城)。又属北徐州(治钟离故城)济阳郡(治睢陵侨县,今女山湖镇),设睢陵县。北朝东魏武定六年(548年)十月,地入东魏。今明光市境设置:淮州(仍治淮阴)盱眙郡(仍治盱眙)设阳城县(治今明光市故淮陵城)。楚州(治钟离故城)济阳郡(治睢阳,今明光市女山湖镇)设睢阳县。北朝·北齐武定八年五月,北齐代东魏。今明光市境设置:西楚州(治故钟离城)济阴郡(治池南,由睢阳县改,仍治女山湖镇)设池南、睢阳县;阳城县(治故淮陵城)仍属盱眙郡(仍治盱眙)。南陈永定元年(557年)复名睢陵县。太建五年(573年)五月伐北齐,逐渐恢复旧制。北徐州(仍治钟离故城)济阴郡(治睢陵,由东魏济阳郡改,县由北齐池南改,今女山湖镇)设睢陵县。阳城县(治淮陵城)仍属南兖州(仍治广陵)盱眙郡(仍治盱眙故城。太建五年九月戊子,改属谯州。七年三月辛未,改属南兖州)。北朝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十二月,地入北周。今市境设置有:西楚州(由徐州改。治故钟离城)济阴郡(治昭义,今女山湖镇。同时改陈睢陵县为招义县,又写成“昭义”)。吴州(改陈东广州为吴州,仍治广陵,今扬州市)盱眙郡(治盱眙故城)设阳城县(仍治故淮陵城)。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 为隋取代。
隋唐时期。隋朝开皇元年(581年)仍沿袭旧制。开皇三年(583年)废郡,撤销阳城县,改昭义县为招义县(仍治女山湖镇),改属濠州(治今凤阳县故钟离城,今临淮镇北)。大业元年(605年),改招义县为化明县(《太平寰宇记》称,开皇二年,以光德太子名昭,改招义县为化明县)。大业三年四月,改濠州为钟离郡(仍治西古城),化明县改属扬州刺史部钟离郡。隋末,县民马薄据县,改置化州,分置济阴县,共设2个县,属之。大业十四年四月为唐取代。唐朝武德二年 (619年),析置睢陵县(仍治淮陵故城),济阴、睢陵、化明3个县属化州(仍治今女山湖镇)。三年,撤销济阴、睢陵县、化州,改化明县为招义县(仍治今女山湖镇),改属濠州(治钟离,改治西古城)。士人杨益曾于武德二年自据招义县化州,四年归国。贞观元年(627年),濠州属淮南道(地理区域)。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淮南道为一级政区(治扬州,今为市)。天宝元年(742年),濠州改为钟离郡(仍治西古城)。乾元元年(758年),钟离郡改为濠州。安史之乱后,濠州改属武宁军节度,又叫徐泗节度感化军(治徐州)。天祐四年(907年)四月唐朝灭亡。
五代十国时期。今明光市属所设招义县(仍治女山湖镇),属吴国濠州(仍治西古城)。武义元年(919年),濠州改属临淮军(治西古城。乾贞元年即927年,清临军改治寿州,今寿县城关镇)。太和三年(931年)吴国升盱眙县为招信军。吴天祚三年(937年)十月,南唐代吴国,盱眙县属楚州,招义县仍属临淮军(治寿州)濠州(治今凤阳县临淮镇西古城)。保大元年(943年)三月,招义县(仍治今女山湖镇)改属定远军节度濠州(均治西古城)。后周显德四年(957年)十二月,濠州入后周,盱眙属于后周,招义县(仍治今女山湖镇)属濠州(仍治西古城) 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后周为北宋取代。
宋元时期。北宋时招义县(仍治女山湖镇)属濠州(仍治西古城),初属淮南道。乾德元年(963年),招义县改属泗州。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改招义县为招信县,仍属泗州(治盱眙,今同)。至道三年(997年),泗州改为淮南路(治扬州),属之。熙宁五年(1072年),泗州改属淮南东路(仍治扬州)。金天会五年(1127年)二月北宋灭亡,同年五月一日赵构在杭州建立南宋,置招信军,属淮南东路(仍治扬州)泗州。建炎四年(1130年),招信县改属淮南西路(治庐州,今合肥)濠州(仍治西古城)。绍兴四年(1134年),招信县改属泗州。七年,泗州改属淮南东路(仍治扬州)。十二年正月,升天长县为天长军,盱眙县和招信县改属淮东路天长军。五月,废天长军,复升盱眙县为军,隶淮南东路,辖招信、天长两县。年底,改属招信军(治盱眙,今同)。绍兴二十一年,入金。后复,仍之。元朝初年,盱眙初为招信军治。至元十三年(1276年),行招信路安抚司事,辖盱眙、天长、招信、五河四县。至元十四年,在盱眙县治立招信路总管府,招信县(仍治女山湖镇)改属江淮行省(治扬州,后升为路)淮东道(治扬州路)昭信路,又称招信路(仍治盱眙,今为县)。十五年,招信县所隶招信军改属临淮府。二十年,撤销招信县,并入盱眙县,同时在招信县治设立百户打捕所,后人称这里为旧县。从此,今明光市境内分属滁州、来安、盱眙、定远4个县。至设县前,今明光市境内无建置。盱眙县改属淮安路(治山阳,今江苏淮安)泗州(治临淮,故泗州城,清没入洪泽湖)。二十七年,废临淮府,盱眙县改属泗州。二十八年十二月,今明光市境主属河南江北行省(改治汴梁路,今开封市)江北淮东道(仍治扬州路)泗州(仍治故泗州城)盱眙县等4个县。至正十二年(1352年),盱眙县改属淮南江北行省江北淮东道(均治扬州路)淮安路(治山阳,今江苏淮安楚州区)泗州(治泗州故城)。
明清时期。今明光市境内无建置,仍为4个州、县边缘地区。洪武元年(1368年)盱眙县属临濠府泗州,次年直属中书省,洪武五年改属凤阳府泗州,后属泗州直隶州,并在今女山湖镇设立“旧县巡检司”。清顺治二年(1644年),盱眙属江南省凤阳府泗州。康熙六年(1667年)撤江南省,设江苏、安徽两省,盱眙属安徽省凤颍六泗道直隶泗州。康熙十九年,泗州城沉没水中,泗泗州州治移至盱眙。雍正二年(1724年)升泗州为安徽省直隶州,隶安徽布政使司,盱眙为属县。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裁虹县为泗州,州治由盱眙移至虹县(今泗县)。
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统治时代,定远、来安、滁县、盱眙4个县均直属安徽省。民国三年(1914年)六月二日,均改属安徽省淮泗道(治凤阳县,今府城镇)。民国十七年,盱眙再次直属安徽省,后属安徽省第七首席县长区、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年(1931年)五月,原盱眙县三界士绅邵树谷、吴敬业等人向安徽省政府及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请求变更行政区划,设县分治”, 国民党为加强当时盱、来、滁、定4个县边区统治,决定同意设立嘉山县。二十一年春,安徽省政府派李蔚唐为嘉山设治委员,到达盱眙县。八月,李蔚唐与盱眙、滁县、定远、来安4个县县长在三界镇召开有关嘉山设治问题会议。十一月十五日,经国民政府内政部和安徽省政府批准,从滁县划出马垣墙、樊山寺、江宁后、盈福寺、小岱山、三都六(张八岭)6个保;从来安县划出嘉山集、尹家集、张铺营3个保;从定远县划出嘉山保、大北保、大南保(大横山堡)、潘家营、三和集、槐墟院6个保;从盱眙县西南部划出自来桥、乌石山、黄寨、鲁山、凤贤集、罗家岭、大越、管店、刘家集、石坝、明光集、许家河、马家岗、红庙集、查家埠、西永兴、爱棠镇17个保,计32个保组成新设的嘉山县行政区域。民国二十一年十一月初,创嘉山县(治三界镇),属安徽省第五专区(专员驻滁县,今滁州市区)。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日军侵入嘉山县城三界(今老三界)嘉山县政府先后流亡于自来桥及全椒县古河镇等地。二十七年七月,嘉山县改属第六专区(专员驻泗县)。十一月十日,第六专区属安徽省皖北行署。二十九年二月二日,撤销皖北行署。民国二十九年四月,将仇集、涧溪、旧县、潘村、古沛、泊岗一带划给嘉山县。七月,将嘉山县改属第九专区,潘村、古沛等地于九月份划归盱凤嘉县。三十三年四月,第九专区由第五专区代管,仍之。三十三年十月,盱嘉分治,自来桥仍归嘉山县。三十四年春,盱眙县在日伪占领区开辟的津里、石坝、桑集、戴巷等地,于当年九月,与涧溪一并划归嘉山县。三十四年九月复第九专区,嘉山县属之(次年十月,专员公署驻嘉山县区明光镇,今属明光市区)。嘉山县建置后,尤其在抗日战争期间,分别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国民党流亡政府和日本侵华军扶植的汉奸政权分割或互相占领,县域朝是夕非。日伪政权。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一月二日,日军再次攻陷嘉山县城三界镇,纵火烧毁整个县城。于二月中旬,在明光镇组建“维持会”汉奸政权。七月十二日,嘉山县伪政权改属“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安徽省”(驻蚌埠)。十月二十八日,“安徽省维新政府”正式成立。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三月,“安徽省维新政府”并入南京汪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九月二十日,汪伪“安徽省政府”(仍驻蚌埠)成立。三十二年七月二十五日,汪伪“嘉山县政府”改属“安徽省第三专区”(专员及县政府均驻明光镇)。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伪嘉山县政府也草草收场。日伪政权控制明光、张公岭、三界、管店、三和集等地被国民政府接收。
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权。抗日战争期间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二月,共产党领导的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山镇自来桥成立,汪道涵(海峡两岸对话关系开创者,曾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上海市市长,中顾委委员,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担任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隶属于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津浦路东专员公署(驻盱眙县时家集)。民国三十二年三月,与盱眙抗日民主政府合并为盱嘉办事处,民国三十三年十月,又分设。另外,明光市境内还有盱凤嘉县抗日民主政府(1941年至1945年设)。这些抗日政权于三十四年十一月后并为嘉山县,改属苏皖边区第三行政区,直至三十五年九月北撤取消。解放战争期间,民国三十七年五月二十八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了江淮行署。六月四日后调整的嘉山县属第一专区。三十八年一月二十一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嘉山县城明光镇。二月,先后成立嘉山县人民政府和明光市政府。四月,改明光市为明光区。四月十五日,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公告,嘉山县改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滁县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10月1日建国,嘉山县仍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滁县专区。 1956年1月12日,撤销滁县专区,嘉山县改属安徽省蚌埠专区。1961年4月7日,撤销蚌埠专区,恢复滁县专区,嘉山县属之。1968年8月12日,嘉山县革命委员会成立。1980年3月,嘉山县革命委员会改称嘉山县人民政府。1992年12月20日,嘉山县改属省辖地级滁州市。1994年5月31日,撤销嘉山县,改设省直属行政区县级明光市,由省里委托滁州市代管,至今未变。
嘉山县初创时驻三界镇吴勤惠公祠堂。至抗日战争胜利后,迁治明光镇。三界镇作为法定新置县县城前后达14年之久。 三界镇:该镇位于今明光市人民政府驻地明光市区南30公里,以座落今镇北4公里多的盱眙、定远、滁县3个县边陲老三界为名。古称三界市,自元创集市,因名三界集。故民国《滁县乡土志》说,滁县“北邻盱眙县,境以三界镇为界。”同治初年,后官至四川总督的三界人吴棠(吴勤惠公)在督漕时,奏准设土城,渐成闹市。清末,在此设芝生书院,使之成为名镇。嘉山县初创三界集。民国二十六年,日军侵占老三界,使三界成为废墟一片。嘉山县国民政府流亡至全椒县古河镇。今三界镇系新街,旧地名为施郢发展起来的。民国38年,为新街乡。1956年5月,改为三界乡。1987年,改为三界镇。
境内作为县以上治所的还有女山湖镇,又名旧县集。旧县集:近代为旧县保,位于明光镇东北34.5公里处。早在东晋、南北朝期间,为侨置的睢陵县治所,宋为招义县治,历代曾为州、郡治所,元代撤销,并入盱眙县。后易名为旧县集。1949年,设水上、港口乡。1950年社旧县镇,后改为旧县乡。1958年,建水上公社。1961年,改为旧县公社。1962年,改为女山湖公社。1973年旧县公社迁至邵岗,1981年更名为邵岗公社。1983年,原旧县公社改为女山湖乡。1986年,撤乡建女山湖镇,以湖为名。2007年,区划调整后,现为皖东地区最大的水产乡镇,位居安徽省渔业10强、综合实力50强之列。是省级水产科技示范强镇,安徽省旅游乡镇,并被批准为“中国螃蟹之乡”。
今明光市区位于市境中部、淮河支流池河之滨,地处北纬32°46′与东经117°58′之间。该镇自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初为日本侵略者扶植的嘉山县汉奸政权驻明光镇靳公祠(原市公安局大院),至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日本战败,继作国民党嘉山县政府驻地。解放后,为嘉山县政府驻地。并自1949年1月21日设明光市,同年4月27日,并入嘉山县。由于近年来,城市经济迅速发展,1992年8月31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决定,撤销嘉山县,改立县级省辖明光市,并于9月30日,以政秘(92)313号文件上报国务院,1993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又以政秘(93)307号《关于再次要求撤销嘉山县,设立明光市的请示》上报国务院。1994年5月31日,民政部转发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改嘉山县为省辖明光市。市名以当时驻在地明光镇为市名,兼市人民政府驻地,至今未变,现已撤镇,改为明光市区即明光街道,又简称明光。明光市成立时省政府下文委托滁州市代管。1997年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2010年10月列入国务院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市。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市、科技先进市、体育先进市、和省级卫生城市。是国家大型商品粮、小杂粮、优质烟基地市,平原绿化先进市,全国水产百强市和省非金属矿发展战略主要基地。明光镇名缘于附近的明光山。
光绪《盱眙县志》载:“明太祖生于此。昔年见五色云气,故名。”其东北有跃龙冈,一曰孕龙基。冈在二郎庙旁,明太祖生于此。“是夜,庙移避东北百余步,基址土石俱赤,不生草木。”及二郎庙旁的“香花涧”,也因“明太祖生时取水澡浴,涧水皆香”而命名。还有跃龙冈附近的红罗障等地名,乾隆《江南通志》也说是“明太祖生时,取水浴之。忽有红罗一幅浮来,即取以为襁褓,后人因名其水”。因此,明光镇因山为名,山北侧为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出生地赵府,山因此得名。明光镇因地处江淮冲要,交通便捷,向为定远、凤阳、盱眙、来安、五河、泗洪等县粮食等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早在明洪武五年(1373年)就开埠,置灵迹乡,渐成集市。清康熙年间,明光镇西北的洪庙集遭受水灾而迁徙明光镇,使明光镇渐成商埠。津浦铁路通车后更加繁荣。民国二十年,设明光镇。解放初(1949年1月21日至4月27日),设明光市,后改明光镇,兼嘉山县及明光区驻地。现是滁州市皖东地区除直辖市区外的第二个大建成区,新兴的科技工贸旅游城市。津沪铁路、一〇四国道、宁洛高速穿城而过,已发展为苏皖通衢,南北枢纽。具有独特的承东启西、贯穿南北的功能和区位特征,成为皖江开发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精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