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县
茂县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下辖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理坐标为东经102°56′~104°10′,北纬31°25′~32°16′,地跨岷江和涪江上游高山河谷地带,东西长116.62千米,南北宽93.73千米,幅员面积3903.28平方公里。
地名由来:《郡县释名》四川卷上:茂州“唐名州,北有茂湿山。《方舆胜览》云,山多木,甚茂密,岚气蓊郁,因名茂湿。州之得名以此”。今茂县因州为名。
【行政区划】
截至2012年,茂县辖3个镇(凤仪镇、南新镇、叠溪镇)、18个乡(渭门乡、永和乡、沟口乡、光明乡、富顺乡、土门乡、东兴乡、黑虎乡、飞虹乡、回龙乡、三龙乡、白溪乡、洼底乡、石大关乡、太平乡、松坪沟乡、曲谷乡、雅都乡),共149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
【历史沿革】
茂县自殷商至春秋战国以来,由岷江上游“蜀山氐”古羌人开发,系古代冉駹等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
秦武王元年(前310年),设湔氐道。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以氐羌人冉、駹等部落地设置汶山郡,领绵虒、汶江、广柔、蚕陵、湔氐5县。汶江县、蚕陵县治地在今县境凤仪镇、叠溪镇。
东汉光武帝时,设汶江道,安帝永初三年(109年),改为广汉属国都尉,灵帝时设汶山郡。
三国蜀汉时,绵虒仍置汶山郡,改汶江道为汶江县。
西晋移郡治于绵虒县,改汶江县为广阳县。
东晋仍置汶山郡,废广阳县。
南齐时,在凤仪镇复置北部都尉。
梁普通三年(522年),设置绳州,领汶山、北部2郡。凤仪镇为绳州、北部郡、广阳县的州、郡、县治。
西魏仍置绳州,复置甘松郡。
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年),改绳州为汶州。领北部、汶山2郡,北部郡领广阳、北川2县。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置蜀州,五年(585年)改蜀州为会州,并置会州总官邸,领7县。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将今凤仪镇所置广阳县改为汶山县。
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罢会州、冀州,合置汶山郡,领11县,汶山县为郡治地。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汶山郡为会州。三年(620年)置会州总管府。四年(621年)改为南会州。太宗贞观七年(633年)升置都督府。八年(634年)改南会为茂州。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通化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茂州,属剑南道,领汶山、汶川、石泉、通化4县和39个羁縻州。
五代前蜀王建天复七年(907年),仍置茂州,领4县。
宋仍置茂州通化郡,领2县10个羁縻州,今凤仪镇为州、郡和汶山县治,直至元代。
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属吐蕃宣慰司,世祖至元中仍置茂州,领汶山,亦称文山。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废,后复置汶山、汶川2年。汶山县(今凤仪镇)为州治。
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仍置茂州,领1县,并将汶山县并入州。
清顺治初,仍置茂州,隶成都府。雍正五年(1727年),升为直隶府,属松茂道,领汶川、保县2县。道光十一年(1831年),茂州领汶川1县及土司12个。
民国二年(1913年),改茂州为茂县。
民国十六至二十四年(1927-1935年),属松理懋茂汶屯殖督办公署(治地凤仪镇),由28军军长兼督办。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月1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进驻茂县。5月30日,在凤仪镇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陕省茂县苏维埃政府,建区级或相当于区级政权12个,乡级30个,村,级56个。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月,国民政府在今凤仪镇设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辖茂县、汶川、理番、懋功、靖化、松潘6县。
1950年1月,茂县解放。2月11日,在凤仪镇建立茂县人民政府。2月26日建茂县专署,隶属川西行政公署。
1953年元旦,成立四川省藏族自治区,首府设茂县。
1954年,四川省藏族自治区治所迁往刷金寺,更名为阿坝藏族自治州。
1958年7月7日,茂县、汶川、理县3县合并,成立茂汶羌族自治县,县府置威州镇。
1963年恢复汶川、理县建制,茂汶羌族自治县县治地迁回凤仪镇。
1987年12月10日,阿坝藏族自治州更名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县更名为茂县。
1996年,茂县面积4060.4平方千米,人口9.7万人。辖2个镇、21个乡:凤仪镇、南新镇、石鼓乡、渭门乡、永和乡、沟口乡、光明乡、富顺乡、土门乡、东兴乡、雅都乡、维城乡、曲谷乡、回龙乡、飞虹乡、黑虎乡、三龙乡、白溪乡、洼底乡、较场乡、太平乡、松坪沟乡、石大关乡。县政府驻凤仪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茂县总人口103570人,其中(3个镇、20个乡):风仪镇27751人,南新镇8600人,叠溪镇2697人,石鼓乡5593人,渭门乡3503人,永和乡3685人,沟口乡3782人,光明乡6078人,富顺乡5986人,土门乡4199人,东兴乡4677人,黑虎乡2408人,飞虹乡2172人,回龙乡1941人,三龙乡3386人,白溪乡2508人,洼底乡1697人,石大关乡2189人,太平乡2676人,橙坪沟乡1171人,曲谷乡2486人,雅都乡2855人,维城乡1530人。
2004年,茂县辖3个镇(凤仪、南新、叠溪)、20个乡(石鼓、渭门、沟口、富顺、光明、土门、东兴、雅都、曲谷、维城、回龙、三龙、白溪、洼底、飞虹、黑虎、石大关、太平、松坪沟、永和)。
2009年8月19日,四川省政府(川府民政[2009]13号)批复同意茂县撤销维城乡,将原维城乡所属行政区域划归雅都乡管辖,雅都乡政府驻通河坝村。调整后,全县辖3个镇、18个乡:凤仪镇、南新镇、叠溪镇、渭门乡、永和乡、沟口乡、光明乡、富顺乡、土门乡、东兴乡、黑虎乡、飞虹乡、回龙乡、三龙乡、白溪乡、洼底乡、石大关乡、太平乡、松坪沟乡、曲谷乡、雅都乡。
茂县气候概况
茂县气候受西风环境和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属高原性季风气候,因海拔高低悬殊大,垂直气候和地区气候明显,局部气候复杂,日照充足,降水少,气候干燥,多风,四季明显,干湿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凉爽,昼夜温差和地区温差大。常见的灾害性天气有春旱和伏旱,秋季多阴雨,春夏常有暴雨、洪水、冰雹、泥石流灾害发生,属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地震多发区。年均气温11.0℃,极端最低气温-11.6℃,极端最高气温32.2℃,无霜期215.4天,年均日照1549.4小时,年降水量486.3毫米。
地名由来:《郡县释名》四川卷上:茂州“唐名州,北有茂湿山。《方舆胜览》云,山多木,甚茂密,岚气蓊郁,因名茂湿。州之得名以此”。今茂县因州为名。
【行政区划】
截至2012年,茂县辖3个镇(凤仪镇、南新镇、叠溪镇)、18个乡(渭门乡、永和乡、沟口乡、光明乡、富顺乡、土门乡、东兴乡、黑虎乡、飞虹乡、回龙乡、三龙乡、白溪乡、洼底乡、石大关乡、太平乡、松坪沟乡、曲谷乡、雅都乡),共149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
凤仪镇 | 外南社区内南社区雪花井社区静州村,禹乡村,前进村,蓝店坡村,南桥村,南庄村,水西村,坪头村,甘青村,龙洞村,回龙村,顺城村,宗渠村,壳壳村,勒都村,吉鱼村,石鼓村,梨元沱村,茶山村,麻主村 |
南新镇 | 白水寨村,别立村,棉簇村,三场村,安乡村,罗山村,凤毛坪村,文镇村,牟托村,攀川村 |
叠溪镇 | 较场村,龙池村,两河口村,小关子村,排山营村,马脑顶村,烧炭沟村,新磨村 |
渭门乡 | 椒园村,渭门关村,核桃沟村,十里沟村,德胜寨村,榴桐寨村 |
永和乡 | 永宁村,腊普村,利里村,道财村,细口村 |
沟口乡 | 刁林沟村,水若村,岐山村,色巴村,五家村,沟口村,鸡公寨村 |
光明乡 | 马蹄村,胜利村,中心村,上关子村,明脚底村,刀溪沟村,和平村 |
富顺乡 | 甘沟村,槽木村,瓦窑村,鱼听村,唱斗村,永城村,团结村,神溪村,宝顶村 |
土门乡 | 建设村,新村,羊坪村,太安村,万安村,马家村 |
东兴乡 | 亚坪村,四坪村,岭岗村,永和村,竹包村,联合头村 |
黑虎乡 | 小河坝村,霭紫关村,耕读百吉村,巴地五坡村 |
飞虹乡 | 擦尔岩村,苏家坪村,水草坪村,浑沟村,浅沟村,深沟村 |
回龙乡 | 沙坝村,龙坪村,白布村,小牛儿村 |
三龙乡 | 纳呼村,勒依村,卓吾寨村,黄草坪村,富布寨村 |
白溪乡 | 白溪村,余家沟村,紫坪山村,何家坝村,罗顶寨村,王家山村,杜家坪村 |
洼底乡 | 洼底村,三寨村,犀牛山村,沙胡寨村,雅珠寨村 |
石大关乡 | 石大关村,拴马村,大店村,巴珠村,桃花村 |
太平乡 | 太平村,牛尾村,杨柳村,胡尔村,沙湾村,木耳村,羌阳桥村 |
松坪沟乡 | 二八溪村,火鸡寨村,岩窝寨村,白蜡寨村 |
曲谷乡 | 河坝村,河西村,色尔窝村,河东村,二不寨村 |
雅都乡 | 通河坝村,赤不寨村,木鱼村,俄俄村,四寨村,雅都村,大寨子村,俄口村,前村,中村,后村,四瓦村,九龙村 |
茂县自殷商至春秋战国以来,由岷江上游“蜀山氐”古羌人开发,系古代冉駹等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
秦武王元年(前310年),设湔氐道。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以氐羌人冉、駹等部落地设置汶山郡,领绵虒、汶江、广柔、蚕陵、湔氐5县。汶江县、蚕陵县治地在今县境凤仪镇、叠溪镇。
东汉光武帝时,设汶江道,安帝永初三年(109年),改为广汉属国都尉,灵帝时设汶山郡。
三国蜀汉时,绵虒仍置汶山郡,改汶江道为汶江县。
西晋移郡治于绵虒县,改汶江县为广阳县。
东晋仍置汶山郡,废广阳县。
南齐时,在凤仪镇复置北部都尉。
梁普通三年(522年),设置绳州,领汶山、北部2郡。凤仪镇为绳州、北部郡、广阳县的州、郡、县治。
西魏仍置绳州,复置甘松郡。
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年),改绳州为汶州。领北部、汶山2郡,北部郡领广阳、北川2县。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置蜀州,五年(585年)改蜀州为会州,并置会州总官邸,领7县。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将今凤仪镇所置广阳县改为汶山县。
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罢会州、冀州,合置汶山郡,领11县,汶山县为郡治地。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汶山郡为会州。三年(620年)置会州总管府。四年(621年)改为南会州。太宗贞观七年(633年)升置都督府。八年(634年)改南会为茂州。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通化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茂州,属剑南道,领汶山、汶川、石泉、通化4县和39个羁縻州。
五代前蜀王建天复七年(907年),仍置茂州,领4县。
宋仍置茂州通化郡,领2县10个羁縻州,今凤仪镇为州、郡和汶山县治,直至元代。
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属吐蕃宣慰司,世祖至元中仍置茂州,领汶山,亦称文山。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废,后复置汶山、汶川2年。汶山县(今凤仪镇)为州治。
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仍置茂州,领1县,并将汶山县并入州。
清顺治初,仍置茂州,隶成都府。雍正五年(1727年),升为直隶府,属松茂道,领汶川、保县2县。道光十一年(1831年),茂州领汶川1县及土司12个。
民国二年(1913年),改茂州为茂县。
民国十六至二十四年(1927-1935年),属松理懋茂汶屯殖督办公署(治地凤仪镇),由28军军长兼督办。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月1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进驻茂县。5月30日,在凤仪镇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陕省茂县苏维埃政府,建区级或相当于区级政权12个,乡级30个,村,级56个。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月,国民政府在今凤仪镇设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辖茂县、汶川、理番、懋功、靖化、松潘6县。
1950年1月,茂县解放。2月11日,在凤仪镇建立茂县人民政府。2月26日建茂县专署,隶属川西行政公署。
1953年元旦,成立四川省藏族自治区,首府设茂县。
1954年,四川省藏族自治区治所迁往刷金寺,更名为阿坝藏族自治州。
1958年7月7日,茂县、汶川、理县3县合并,成立茂汶羌族自治县,县府置威州镇。
1963年恢复汶川、理县建制,茂汶羌族自治县县治地迁回凤仪镇。
1987年12月10日,阿坝藏族自治州更名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县更名为茂县。
1996年,茂县面积4060.4平方千米,人口9.7万人。辖2个镇、21个乡:凤仪镇、南新镇、石鼓乡、渭门乡、永和乡、沟口乡、光明乡、富顺乡、土门乡、东兴乡、雅都乡、维城乡、曲谷乡、回龙乡、飞虹乡、黑虎乡、三龙乡、白溪乡、洼底乡、较场乡、太平乡、松坪沟乡、石大关乡。县政府驻凤仪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茂县总人口103570人,其中(3个镇、20个乡):风仪镇27751人,南新镇8600人,叠溪镇2697人,石鼓乡5593人,渭门乡3503人,永和乡3685人,沟口乡3782人,光明乡6078人,富顺乡5986人,土门乡4199人,东兴乡4677人,黑虎乡2408人,飞虹乡2172人,回龙乡1941人,三龙乡3386人,白溪乡2508人,洼底乡1697人,石大关乡2189人,太平乡2676人,橙坪沟乡1171人,曲谷乡2486人,雅都乡2855人,维城乡1530人。
2004年,茂县辖3个镇(凤仪、南新、叠溪)、20个乡(石鼓、渭门、沟口、富顺、光明、土门、东兴、雅都、曲谷、维城、回龙、三龙、白溪、洼底、飞虹、黑虎、石大关、太平、松坪沟、永和)。
2009年8月19日,四川省政府(川府民政[2009]13号)批复同意茂县撤销维城乡,将原维城乡所属行政区域划归雅都乡管辖,雅都乡政府驻通河坝村。调整后,全县辖3个镇、18个乡:凤仪镇、南新镇、叠溪镇、渭门乡、永和乡、沟口乡、光明乡、富顺乡、土门乡、东兴乡、黑虎乡、飞虹乡、回龙乡、三龙乡、白溪乡、洼底乡、石大关乡、太平乡、松坪沟乡、曲谷乡、雅都乡。
茂县气候概况
茂县气候受西风环境和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属高原性季风气候,因海拔高低悬殊大,垂直气候和地区气候明显,局部气候复杂,日照充足,降水少,气候干燥,多风,四季明显,干湿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凉爽,昼夜温差和地区温差大。常见的灾害性天气有春旱和伏旱,秋季多阴雨,春夏常有暴雨、洪水、冰雹、泥石流灾害发生,属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地震多发区。年均气温11.0℃,极端最低气温-11.6℃,极端最高气温32.2℃,无霜期215.4天,年均日照1549.4小时,年降水量486.3毫米。
精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