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陵县
黄陵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北距革命圣地延安124公里,南距古城西安165公里,辖6镇4乡1个街道,全县总面积2292平方公里,总人口13万人。
黄陵人文资源浓厚。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寝位于县城北1公里的桥山之巅,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第一号,有“天下第一陵”之盛誉。黄陵县被命名为“中国黄帝祭祀文化之乡”和陕西省首批旅游强县。
黄陵县煤炭资源丰富,已探明地质储藏量27.3亿吨,是中国33个重点产煤县和陕西省四大煤田之一,具有埋藏浅、易开采、中灰、低硫、低碳、高发热量的特点,是优质化工、动力与生产用煤,矿区现已形成年生产能力2285万吨。
黄陵县是世界苹果最佳产区之一。全县苹果面积达20万亩,年产打23万吨以上,是陕西省苹果出口基地之一。
地名由来:黄陵县因轩辕黄帝陵寝所在而得名。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卷249鄜州直隶州《陵墓》:上古黄帝陵“在中部县(今黄陵县)西北桥山上”。相传为黄帝衣冠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黄陵县以境内有黄帝陵而得名。
【行政区划】
2015年,黄陵县辖1个街道、5个镇:桥山街道、店头镇、隆坊镇、田庄镇、阿党镇、双龙镇,192个行政村,305个自然村,386个村民小组,8个社区。
【历史沿革】
黄陵县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所在地,历史悠久。桥山出土的仰韶文物表明:远在新石器时期,黄陵的先民便在这里劳动,繁衍生息。
西周,称白翟地,为晋国辖地。
东周周安王骄二十六年(前376),韩、赵、魏分晋后属魏,魏置上郡。周显王扁四十二年(前327),魏秦交战,魏败,纳上郡十五县于秦(含今黄陵县)。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置上郡,在今境域内设阳周县(今黄陵县)。
公元前202年,西汉设翟(狄)道县,属左冯翊管辖。
公元9年,王莽新朝,更名为渔县。
公元25年,东汉复称翟道县,旋即撤销,属北地郡管辖。
汉灵帝中平六年(189),上郡、北地郡被匈奴占据,郡县俱废,时无建置。
公元384~386年,东晋后秦姚苌在县东部故城(今田庄镇故城村)设中部县,在县城设中部郡,后废。
公元407年,为赫连勃勃大夏国领地,以秦州刺史镇守杏城(今城区街道办南城村)。
南北朝北魏正平元年(451),杏城设北雍州、中部郡、中部县,西部复设狄道县;太和十五年(491)改北雍州为北秦州,孝昌二年(526)更北秦州为北华州。
西魏废帝三年(554),改北华州为敷州,领中部、敷城二郡,中部县、狄道县县制未变。
北周孝闵帝元年(557),狄道县县制撤销,辖地归中部,治所设杏城。
隋开皇元年(581),因避文帝父杨忠名讳,中部县改称内部县;三年(583)废中部郡,内部县县治仍设杏城,属敷州管辖。大业三年(607)属上郡,县治移至下城。
唐武德二年(619),县治设坊州(今黄陵县城),属关内道,治所置上城。天宝元年(742),复称中部县;十二年(753),分宜君县西北部(今腰坪川流域),设升平县。乾元元年(758),复设坊州,治所设中部县。宝应元年(762),升平县县制撤销,后又复设。
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坊州属后梁,治所仍设中部县,中部、升平、坊州如旧。
宋,中部县属永兴军路,坊州治。
金,袭宋制。建炎二年(1128),置京兆路、鄜延路,中部属鄜延路坊州辖。
元至元二年(1265),坊州废,中部县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延安路鄜州辖。
明,仍称中部县,属陕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延安府鄜州辖。建文四年(1402),县治置隆坊,成化元年(1465)迁桥山下城。
清,属延安府鄜州辖。雍正三年(1725),府废,中部属陕西省西乾鄜道鄜州直隶州辖。
民国初,中部县属陕西省榆林道辖,道废后直属陕西省长公署辖。
民国二十五年(1936)12月“西安事变”后,以马塔、北长墙、高松树一线为界,西为中共领导的苏维埃政府所辖,东属国民党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辖地。
民国三十三年(1944),因轩辕黄帝陵寝所在,经中华民国政务院批准,中部县更名为黄陵县,县治设上城。
1948年3月,黄陵解放,5月成立县人民政府,隶属陕甘宁边区政府黄龙分区管辖。全国解放后,黄陵县隶属延安专区管辖,治所仍设上城,1953年冬移至下城。
1949年10月,全县辖北谷、桥山、太贤、双龙、城区5个区22个乡353个自然村。
1956年2月,桥山、太贤、城区3区和郗村、土桥等11个区辖乡撤销,北谷区的永乐、北谷、南谷3乡及阿党乡水围、湾儿2个村,划归洛川县管辖,同时接收富县的新庄科、道德2乡,成立红旗乡(桥山)、城关镇。6月,上畛子移交陕西省劳改农场管理,接收宜君所辖的建庄、店头、仓村,腰坪4乡。全县辖隆坊、店头、双龙3个区,田庄、红旗、龙首、城关4个直属乡镇,太贤、隆坊、河寨、阿党、道德、段塬、仓村,店头、关村、建庄、双龙、森林12个区辖乡,91个行政村,社,372个自然村。
1958年10月,为适应“大跃进”的要求,隆坊、店头、双龙3区撤销,原4个直属乡镇和12个区辖乡调整为红旗、田庄、隆坊、太贤、道德、光芒、店头、双龙、建庄9个乡(即人民公社)。11月,9个乡调整为隆坊、店头、桥山3个乡人民公社。12月,黄陵、宜君两县合并,宜君县除焦坪公社的绝大部分划归铜川市辖外,其余划归黄陵。全县辖隆坊、店头、桥山、五里镇、棋盘、宜君、偏桥7个人民公社,37个管区,191个核算单位,617个小队,796个自然村。
1958年12月,黄陵、宜君合县,县治设下城,仍称黄陵县。
1961年9月,黄陵、宜君二县分设,黄陵县治仍设下城。
1961年10月,黄陵、宜君二县分设,黄陵县辖隆坊、阿党、太贤、店头、仓村,建庄、双龙、桥山、龙首、侯庄、田庄11个人民公社,170个生产大队,365个生产小队。
1964年5月,成立城关镇人民公社,驻地设城关。桥山公社迁至康崖底村。
1968年9月,黄陵县隶属延安地区管辖。
1984年9月,人民公社陆续改乡镇。至1985年末,全县辖桥山、隆坊、田庄、店头4镇,阿党、太贤、侯庄、康崖底(原桥山公社)、仓村,双龙、腰坪(原建庄公社)、龙首8乡,181个行政村,11个居委会,375个村民小组,337个自然村。县域内废弃古旧村,庄193个。
1997年,延安地区地改市后,黄陵县隶属延安市管辖至今。
1998年10月,阿党、双龙2乡改为镇建置,全县辖6镇6乡。
2001年12月,康崖底乡、龙首镇合并组建桥山镇,原桥山镇更名为城区街道,全县辖6镇4乡1个街道。
2011年6月,太贤乡、侯庄乡、腰坪乡建置撤销,同时成立阿党镇太贤社区,服务中心、田庄镇侯庄社区,服务中心、店头镇腰坪社区,服务中心,全县辖6镇1乡3个建置镇社区,服务中心和1个街道。
2013年12月,3个社区,服务中心机构撤销,所辖区域分别并入所属建置镇,全县辖6镇1乡1个街道。
2015年5月,仓村乡建置撤销,所辖区域并入隆坊镇;桥山镇、城区街道办建置撤销,合并组建桥山街道。
黄陵县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黄陵县年平均气温9.4℃,年极端最高气温39.4℃,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1.4℃,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1.7℃,最冷月元月平均气温零下4.5℃;年平均降水量596.3毫米,最多年降水量1037.2毫米,最少年降水量306.0毫米,5到10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4%,7、8两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42%,暴雨出现在5到9月份,7、8两个月出现暴雨的次数占全年暴雨出现次数的90%,连阴雨大多出现在9月下旬到10月上旬;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出现在3到10月份,5到8月份出现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次数占全年出现次数的88%;年平均风速3米/秒,盛行风向为西北和东南风;年平均日照时数2528.4小时,最多年日照时数2688小时,最少年日照时数1791小时,5月份日照时数为一年之中最多,平均为240小时,9月份最少156小时;年平均无霜期172天。
黄陵县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冰雹,暴雨,霜冻,大风。其中危害最为严重是干旱,因降水年际和季节分配不匀,变率大,易发生春夏连旱和伏旱;其次是冰雹和暴雨,冰雹对果业和农业造成了很大的威协;另外,暴雨、突发的短时高强度降水和瞬时大风使局部地方发生洪涝灾害和风灾。
黄陵人文资源浓厚。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寝位于县城北1公里的桥山之巅,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第一号,有“天下第一陵”之盛誉。黄陵县被命名为“中国黄帝祭祀文化之乡”和陕西省首批旅游强县。
黄陵县煤炭资源丰富,已探明地质储藏量27.3亿吨,是中国33个重点产煤县和陕西省四大煤田之一,具有埋藏浅、易开采、中灰、低硫、低碳、高发热量的特点,是优质化工、动力与生产用煤,矿区现已形成年生产能力2285万吨。
黄陵县是世界苹果最佳产区之一。全县苹果面积达20万亩,年产打23万吨以上,是陕西省苹果出口基地之一。
地名由来:黄陵县因轩辕黄帝陵寝所在而得名。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卷249鄜州直隶州《陵墓》:上古黄帝陵“在中部县(今黄陵县)西北桥山上”。相传为黄帝衣冠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黄陵县以境内有黄帝陵而得名。
【行政区划】
2015年,黄陵县辖1个街道、5个镇:桥山街道、店头镇、隆坊镇、田庄镇、阿党镇、双龙镇,192个行政村,305个自然村,386个村民小组,8个社区。
桥山镇 | 河西社区,轩辕街社区,东关社区,高阳社区,龙首村,刘家河村,寇家洼村,上翟庄村,下翟庄村,惠家河村,上官川村,宋崖窑村,南孟塬村,元龙咀村,康崖底村,麦洛安村,左家湾村,平天村,长祥村,梨园村,窑坡村,虎尾村,肖家川村,山河口村,王庄科村,聂洼村,吴家塬村,上王村,下王村,道北村,道南村,韩塬村,马家塬村,孟塬村,张寨村,北坡底村,黄花沟村,暧泉沟村,石山村,周家洼村,南城村,马山村 |
店头镇 | 南川社区,北川社区,七丰村,长墙村,寺湾村,白石村,鲁寺村,张湾村,河腰村,关村,新城村,百子桥村,车村,曹家峪村,集贤村,厚子坪村,瓷窑沟村 |
隆坊镇 | 隆坊社区,隆坊街村,李家章村,白村,鲁村,瓦联村,神夫咀村,墩台原村,牛夫咀村,官庄村,梁园子村,强村,丰乐原村,回乐堡村,苏家峁村,山岔口村,北河寨村,寺河村,阳台村,冯家河村,刘家河村,郑家河村,兰寨子村,西寨子村,古路村,卜巷村,普乐寺村,迂家塬村,段塬村,汤中淆村,温家咀村,贝尔店村,星星沟村,马塔村,阎村,上官村 |
田庄镇 | 田庄街居委会田庄村,东村,强河村,南联村,安沟村,梁峁村,刘家河村,田河村,月子塬村,杨窑科村,西石狮村,东石狮村,洞咀村,西王河村,南巨头村,北巨头村,社底村 |
阿党镇 | 阿党村,唐呼村,丁村,康村,麦地角村,新村,寨头河村,河地村,梁河村,葡萄寨村,龚原村,咀头村 |
双龙镇 | 双龙街村,大院子村,杜洛尾村,香房村,索洛湾村,西峪村,峪村,关庄村,北沟村,石头坡村,南峪口村,河浦村 |
太贤乡 | 太贤村,奎张村,北村,南村,四圣村,瓦梧村,程村,备村,姜林沟村,安子头村,杏树咀村 |
候庄乡 | 候庄村,故邑村,曹洼村,韩庄村,土桥村,原畔村,郗村,桥沟村,阎原村,贾塬村,店子湾村,寇家湾村,寇家河村,刘家河村,五角地村 |
仓村乡 | 仓村,桃洼村,小园子村,杨庄科村,苏家险村,桥北村,真村,秦家塬村,石家险村,联庄村,杨岭村,陈岭村,小寨村,沟西村,姜咀村,上常村,下常村,房寨子村,牛家庄村,南河寨村,圪劳村,花家庄村 |
腰坪乡 | 腰坪村,洪家院子村,段家湾村,结子沟村,案角村,桃曲村,张庄村,水坪村,新村,潮塔村,高松树村,水沟村,建庄村,芦峪村 |
陕西省上畛子监狱 | 上畛子监狱行政村 |
延安市桥山林业局上畛子林场 | 上畛子林场行政村 |
延安市桥山林业局大岔林场 | 大岔林场行政村 |
黄陵县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所在地,历史悠久。桥山出土的仰韶文物表明:远在新石器时期,黄陵的先民便在这里劳动,繁衍生息。
西周,称白翟地,为晋国辖地。
东周周安王骄二十六年(前376),韩、赵、魏分晋后属魏,魏置上郡。周显王扁四十二年(前327),魏秦交战,魏败,纳上郡十五县于秦(含今黄陵县)。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置上郡,在今境域内设阳周县(今黄陵县)。
公元前202年,西汉设翟(狄)道县,属左冯翊管辖。
公元9年,王莽新朝,更名为渔县。
公元25年,东汉复称翟道县,旋即撤销,属北地郡管辖。
汉灵帝中平六年(189),上郡、北地郡被匈奴占据,郡县俱废,时无建置。
公元384~386年,东晋后秦姚苌在县东部故城(今田庄镇故城村)设中部县,在县城设中部郡,后废。
公元407年,为赫连勃勃大夏国领地,以秦州刺史镇守杏城(今城区街道办南城村)。
南北朝北魏正平元年(451),杏城设北雍州、中部郡、中部县,西部复设狄道县;太和十五年(491)改北雍州为北秦州,孝昌二年(526)更北秦州为北华州。
西魏废帝三年(554),改北华州为敷州,领中部、敷城二郡,中部县、狄道县县制未变。
北周孝闵帝元年(557),狄道县县制撤销,辖地归中部,治所设杏城。
隋开皇元年(581),因避文帝父杨忠名讳,中部县改称内部县;三年(583)废中部郡,内部县县治仍设杏城,属敷州管辖。大业三年(607)属上郡,县治移至下城。
唐武德二年(619),县治设坊州(今黄陵县城),属关内道,治所置上城。天宝元年(742),复称中部县;十二年(753),分宜君县西北部(今腰坪川流域),设升平县。乾元元年(758),复设坊州,治所设中部县。宝应元年(762),升平县县制撤销,后又复设。
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坊州属后梁,治所仍设中部县,中部、升平、坊州如旧。
宋,中部县属永兴军路,坊州治。
金,袭宋制。建炎二年(1128),置京兆路、鄜延路,中部属鄜延路坊州辖。
元至元二年(1265),坊州废,中部县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延安路鄜州辖。
明,仍称中部县,属陕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延安府鄜州辖。建文四年(1402),县治置隆坊,成化元年(1465)迁桥山下城。
清,属延安府鄜州辖。雍正三年(1725),府废,中部属陕西省西乾鄜道鄜州直隶州辖。
民国初,中部县属陕西省榆林道辖,道废后直属陕西省长公署辖。
民国二十五年(1936)12月“西安事变”后,以马塔、北长墙、高松树一线为界,西为中共领导的苏维埃政府所辖,东属国民党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辖地。
民国三十三年(1944),因轩辕黄帝陵寝所在,经中华民国政务院批准,中部县更名为黄陵县,县治设上城。
1948年3月,黄陵解放,5月成立县人民政府,隶属陕甘宁边区政府黄龙分区管辖。全国解放后,黄陵县隶属延安专区管辖,治所仍设上城,1953年冬移至下城。
1949年10月,全县辖北谷、桥山、太贤、双龙、城区5个区22个乡353个自然村。
1956年2月,桥山、太贤、城区3区和郗村、土桥等11个区辖乡撤销,北谷区的永乐、北谷、南谷3乡及阿党乡水围、湾儿2个村,划归洛川县管辖,同时接收富县的新庄科、道德2乡,成立红旗乡(桥山)、城关镇。6月,上畛子移交陕西省劳改农场管理,接收宜君所辖的建庄、店头、仓村,腰坪4乡。全县辖隆坊、店头、双龙3个区,田庄、红旗、龙首、城关4个直属乡镇,太贤、隆坊、河寨、阿党、道德、段塬、仓村,店头、关村、建庄、双龙、森林12个区辖乡,91个行政村,社,372个自然村。
1958年10月,为适应“大跃进”的要求,隆坊、店头、双龙3区撤销,原4个直属乡镇和12个区辖乡调整为红旗、田庄、隆坊、太贤、道德、光芒、店头、双龙、建庄9个乡(即人民公社)。11月,9个乡调整为隆坊、店头、桥山3个乡人民公社。12月,黄陵、宜君两县合并,宜君县除焦坪公社的绝大部分划归铜川市辖外,其余划归黄陵。全县辖隆坊、店头、桥山、五里镇、棋盘、宜君、偏桥7个人民公社,37个管区,191个核算单位,617个小队,796个自然村。
1958年12月,黄陵、宜君合县,县治设下城,仍称黄陵县。
1961年9月,黄陵、宜君二县分设,黄陵县治仍设下城。
1961年10月,黄陵、宜君二县分设,黄陵县辖隆坊、阿党、太贤、店头、仓村,建庄、双龙、桥山、龙首、侯庄、田庄11个人民公社,170个生产大队,365个生产小队。
1964年5月,成立城关镇人民公社,驻地设城关。桥山公社迁至康崖底村。
1968年9月,黄陵县隶属延安地区管辖。
1984年9月,人民公社陆续改乡镇。至1985年末,全县辖桥山、隆坊、田庄、店头4镇,阿党、太贤、侯庄、康崖底(原桥山公社)、仓村,双龙、腰坪(原建庄公社)、龙首8乡,181个行政村,11个居委会,375个村民小组,337个自然村。县域内废弃古旧村,庄193个。
1997年,延安地区地改市后,黄陵县隶属延安市管辖至今。
1998年10月,阿党、双龙2乡改为镇建置,全县辖6镇6乡。
2001年12月,康崖底乡、龙首镇合并组建桥山镇,原桥山镇更名为城区街道,全县辖6镇4乡1个街道。
2011年6月,太贤乡、侯庄乡、腰坪乡建置撤销,同时成立阿党镇太贤社区,服务中心、田庄镇侯庄社区,服务中心、店头镇腰坪社区,服务中心,全县辖6镇1乡3个建置镇社区,服务中心和1个街道。
2013年12月,3个社区,服务中心机构撤销,所辖区域分别并入所属建置镇,全县辖6镇1乡1个街道。
2015年5月,仓村乡建置撤销,所辖区域并入隆坊镇;桥山镇、城区街道办建置撤销,合并组建桥山街道。
黄陵县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黄陵县年平均气温9.4℃,年极端最高气温39.4℃,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1.4℃,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1.7℃,最冷月元月平均气温零下4.5℃;年平均降水量596.3毫米,最多年降水量1037.2毫米,最少年降水量306.0毫米,5到10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4%,7、8两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42%,暴雨出现在5到9月份,7、8两个月出现暴雨的次数占全年暴雨出现次数的90%,连阴雨大多出现在9月下旬到10月上旬;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出现在3到10月份,5到8月份出现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次数占全年出现次数的88%;年平均风速3米/秒,盛行风向为西北和东南风;年平均日照时数2528.4小时,最多年日照时数2688小时,最少年日照时数1791小时,5月份日照时数为一年之中最多,平均为240小时,9月份最少156小时;年平均无霜期172天。
黄陵县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冰雹,暴雨,霜冻,大风。其中危害最为严重是干旱,因降水年际和季节分配不匀,变率大,易发生春夏连旱和伏旱;其次是冰雹和暴雨,冰雹对果业和农业造成了很大的威协;另外,暴雨、突发的短时高强度降水和瞬时大风使局部地方发生洪涝灾害和风灾。
精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