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
巴彦淖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东接包头,西连阿拉善盟、乌海市,南隔黄河与鄂尔多斯市相望,北与蒙古国接壤。全市总面积6.5万平方公里,人口170万,辖七个旗县区,市政府所在地临河区。
巴彦淖尔市地貌多样,阴山山脉绵延东西,矗立在巴彦淖尔市中部,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矿产资源。阴山以北是辽阔的乌拉特草原,畜牧业悠久兴盛。阴山南麓是广阔的河套平原,土地肥沃,灌溉便利,素有“塞上江南”的美誉。
巴彦淖尔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量少,蒸发量大,风大沙多,无霜期短;温差大,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3.7-7.6℃,一年之中,1月温度最低,平均为零下11-零下15℃,7月气温最高,平均在20-24℃。气温年较差是33.4-37.3℃,气温日较差平均为13-14℃。平均气温西部高于东部,南部高于北部;山北地区为3.9-4.5℃,河套地区为6.1-7.6℃。年极端最高气温38.2℃;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1℃。年平均日照时数为3110-3300小时之间,是中国光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无霜期短,平均无霜期为126天。
降水量稀少,年平均降水量188毫米,山北地区为100-200毫米,河套地区为150-200毫米,东部山区250毫米。雨量多集中于夏季的7、8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左右。极端降水量为432.6毫米。冬春两季雨雪稀少,只占全年降水量的10%左右。与降水量相比,年平均蒸发量却高达2032毫米至3179毫米,普遍大于降水量的10到30倍。地处西风带,风速较大,风期较长,是冬春季节的主要气候特征之一,年平均风速2.5-3.4米/秒,年最大风速18-40米/秒。
【行政区划】
巴彦淖尔市辖1个市辖区、2个县、4个旗。即临河区、五原县、磴口县、杭锦后旗、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
市辖区 | |
临河区 | 团结办事处,车站办事处,先锋办事处,解放办事处,新华办事处,东环路办事处,铁南办事处,西环路办事处,北环路办事处,曙光办事处,狼山镇,新华镇,干召庙镇,乌兰图克镇,双河镇,城关镇,白脑包镇,狼山农场,临河农场 |
五原县 | 隆兴昌镇,塔尔湖镇,套海镇,新公中镇,天吉太镇,胜丰镇,银定图镇,巴盟国营建丰农场,内蒙古东土城劳动教养管理所 |
磴口县 | 巴彦高勒镇,隆盛合镇,渡口镇,沙金套海苏木乌兰布和农场,巴彦套海农场,哈腾套海农场,包尔盖农场,纳林套海农场,沙漠林业实验中心农场 |
乌拉特前旗 | 乌拉山镇,白彦花镇,先锋镇,新安镇,西小召镇,大佘太镇,明安镇,小佘太镇,额尔登布拉格苏木巴彦淖尔市中滩农场,巴彦淖尔市西山咀农场,巴彦淖尔市新安农场,巴彦淖尔市苏独仑农场,巴彦淖尔市大佘太牧场,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渔场 |
乌拉特中旗 | 海流图镇,乌加河镇,德岭山镇,石哈河镇,呼鲁斯太苏木乡,川井苏木乡,巴音乌兰苏木乡,新忽热苏木乡,牧羊海牧场同和太种畜场,巴盟乌北林场 |
乌拉特后旗 | 巴音宝力格镇,呼和温都尔镇,潮格温都尔镇,获各琦苏木巴音前达门苏木 |
杭锦后旗 | 陕坝镇,头道桥镇,二道桥镇,三道桥镇,蛮会镇,团结镇,双庙镇,沙海镇,太阳庙农场 |
早在原始社会,巴彦淖尔市境内阴山以北地区就有人类居住,使用的石器多为刮削器,过着以狩猎为主的生活。
夏商西周至春秋,鬼方、猃狁等民族游牧于此。
战国时,赵国云中郡管辖达到阴山南,林胡、楼烦等民族游牧于阴山北。
秦时,秦九原郡范围达到阴山南,匈奴民族活动在阴山以北地区。西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设五原、朔方二郡。朔方郡领县十(朔方、广牧、沃野、临河、临戎、三封、窳浑、呼遒、渠搜、大城、修都),其中临河县、沃野县在今临河区境内,临戎、三封、窳浑县在今磴口县境内。
汉武帝下诏募民屯边,始有一定规模的从事耕种的农业。元始二年(2年)朔方郡有户34338户,人口136628人。五原郡领县十六(九原、临戎、河阴、曼柏、武都、南舆、固阳、西安阳、河目、宜梁、成宜、广牧),其中河目、西安阳、宜梁、成宜等县在今乌拉特前旗境内;广牧县在今五原县境内。
东汉初匈奴南单于分部众屯此,东汉末年朔方郡、五原郡废。
东汉末至十六国,南匈奴等民族游牧于此。北魏,怀朔、沃野二镇在境内有建制。唐,初属丰州辖境,后为中、西受降城境域。
宋、辽、金、夏,巴彦淖尔地区东境迭次属辽、金国,西境为西夏国属地。
元,阴山南属大同路云内州,阴山北属德宁路,统归中书省直辖。今磴口县则属甘肃行省宁夏路。
明初分属山西东胜卫和陕西宁夏卫辖境,未几,皆入于北元(后曾多次易手)。
清,后套地区属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左翼后旗、右翼后旗地。顺治五年(1648年)设置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今乌加河以北以东)。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设五原厅。
1912年~1949年时期中华民国元年五原厅改县。
1914年设绥远特别行政区,当时境内设有五原县、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和乌拉特后旗。民国14年(1925年)设置临河、大佘太设治局。
1927年设置磴口县。
1928年绥远特别行政区改设为绥远省,当时境内设有五原县、大佘太设治局(1931年7月更名安北设治局)、临河设治局(1929年10月临河改县)、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和乌拉特后旗。
1942年绥远省在后套实行新县制,增设米仓县、狼山县、晏江县和陕坝市镇筹备处。时境内设有五原县、临河县、安北县、米仓县、狼山县、晏江县、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和陕坝镇筹备处。
1949年,绥远和平解放。
1950年3月成立绥远省陕坝专员公署,辖五原、临河、安北、狼山、米仓(1953年9月撤,改设杭锦后旗)、晏江县(1953年10月撤,改设为达拉特后旗)及陕坝镇。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时属乌兰察布盟。
1952年10月,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合并,改设为乌拉特中后联合旗。
1954年绥远省撤销,绥远省陕坝专员公署改设为内蒙古自治区河套行政区。河套行政区人民政府设在陕坝镇,辖五原县、临河县、安北县(1958年4月撤,划入乌拉特前旗)、狼山县(1958年4月撤,划入杭锦后旗)、达拉特后旗(1958年4月撤,划入五原县)、杭锦后旗、陕坝镇(县级,1958年4月撤,划入杭锦后旗)。
1956年,甘肃省所辖巴音浩特蒙古自治州和额济纳自治州划回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巴彦淖尔盟,盟政府驻巴彦浩特市,辖阿拉善旗、额济纳旗、磴口县和巴彦浩特市。1958年,河套行政区、巴彦淖尔盟合并,成立新的巴彦淖尔盟。巴彦淖尔盟行政公署迁至磴口县巴彦高勒镇,辖阿拉善旗(1961年撤,分设为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杭锦后旗、乌拉特前旗(1958年由乌兰察布盟划归,1960年7月~1963年12月间隶属于包头市)、乌拉特中后联合旗(1958年由乌兰察布盟划归)、五原县、临河县、磴口县(1960年7月~1964年7月间为巴彦高勒市)、乌达市(1961年7月设)。
1969年7月,将阿拉善左旗划出归宁夏回族自治区,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划出归甘肃省。
1970年巴彦淖尔盟革命委员会由磴口县巴彦高勒镇迁临河,10月设置潮格旗,时巴彦淖尔盟辖杭锦后旗、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后联合旗、潮格旗、五原县、临河县、磴口县、乌达市(1975年8月划出)。
1982年乌拉特中后联合旗、潮格旗分别更名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
1984年12月,临河县改设为临河市(县级)。
2003年12月1日,国务院批准撤消巴彦淖尔盟和县级临河市,设立巴彦淖尔市和临河区。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驻临河区,巴彦淖尔市辖杭锦后旗、乌拉特后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前旗、五原县、磴口县和临河区。
2004年国家批准改原巴彦淖尔盟为巴彦淖尔市。
经济发展
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0.1亿元①,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7%②。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8.9亿元,同比增长5.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92.3亿元,同比下降1.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88.9亿元,同比增长8.0%。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1.5:39.5:39.0。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3949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6509美元。
精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