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源县
浑源始置于西汉,定名于唐,因浑河发源于县境内,故名浑源县。浑源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的大同盆地东南边缘,地处桑干河支流浑河中上游,地理位置位于北纬39°67′~39°83′,东经113°72′~113°92′之间。东接广灵,西毗应县,东南部以恒山与灵丘、繁峙县分界,北面由六棱山与大同、阳高2县相连。
总面积为1966平方公里。辖6镇12乡358个行政村,总人口约34万,县城人口12万人。浑源县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具有很强的发展优势。全县耕地91万亩,粮食产量正常年景在1.4亿公斤左右。主要品种有:谷子、黍子、蚕豆、莞豆、莜麦、大豆、小麦、玉米、高粱、土豆等。蔬菜产量2亿公斤,土豆淀粉产量可达1.5亿公斤。味道鲜美、风味独特、营养丰富、且高蛋白、高磷、高钙、低脂肪的黄芪羊,年饲养量30万只。全县黄芪面积33万亩,是中国黄芪之乡,世界顶级黄芪—正北芪的产地,李时珍《本草纲目》列其为“本经上品“”补药之长”。宜林面积103万亩,主要品种有华北落叶松、油松、桦树、杨柳树、经济林等。
地名由来:唐初为云州属地,后析置浑源县,隶应州,因地处浑河源头,故名浑源。《寰宇通志》卷81载:浑源州“取浑源川为名”。
【行政区划】
浑源县辖6个镇、12个乡:永安镇、西坊城镇、蔡村镇、沙圪坨镇、王庄堡镇、大磁窑镇、东坊城乡、裴村乡、驼峰乡、西留村乡、下韩村乡、南榆林乡、吴城乡、黄花滩乡、大仁庄乡、千佛岭乡、官儿乡、青磁窑乡。
【历史沿革】
夏商,时属冀州。西周时以恒山镇属并州。
春秋,属代国。
秦朝,秦始皇始置县,称为崞县,属雁门郡。不久改称平舒,属代郡。
西汉,平舒县废,复置崞县,属恒山郡。王莽新朝期间,改为崞张县,仍属常山(即恒山)郡。
东汉,恢复崞县名,
三国,沿袭之。
北魏,时迁都平城(即今大同),为京城内地,改名石城县,属神武郡。天兴元年,改称崞山县。
东魏,改为廊州。
北齐,又改为北显州。
隋朝,北显州改称平寇县,后又改回崞县。
唐朝,始称浑源,为因浑河发源于县境内。
五代,晋县随州入辽仍为浑源县。
金朝,贞祐二年(1214)于县置浑源州。
元朝,初期改浑源县为恒阴县,属西京(即大同),不久,又复用浑源州。
明清,时俱称浑源州,均属大同府。
中华民国,元年五月改为浑源县,后属雁门道。抗日战争时期县境南北山区均为抗日根据地,属晋察冀边区。
1937年,属山西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39年,属晋察冀边区政府察南雁北办事处。
1940年,先后属晋察冀边区政府二、五、一专署。
1945年,浑源县解放。
1947年,属察哈尔省雁北专署。
1952年,重归山西省,属山西省雁北专署,后改山西省晋北专署,山西省雁北地区行政公署。
1993年,雁北地区与大同市合并,属大同市辖县。
2001年,城关镇、张庄乡合并设立永安镇;杨庄乡、沙圪坨镇合并设立沙圪坨镇;王庄堡镇、西河口乡合并设立王庄堡镇;中庄铺乡、温庄乡合并设立千佛岭乡;青磁窑乡、林场乡合并设立青磁窑乡;荆庄乡、东坊城乡合并设立东坊城乡;吴城乡、大洼乡合并设立吴城乡;官儿乡、土岭乡合并设立官儿乡;南水头乡、北榆林乡合并设立南榆林乡;黄花滩乡、官王铺乡合并设立黄花滩乡;十义号乡更名为裴村乡。区划调整后,全县辖6个镇、12个乡:永安镇、西坊城镇、蔡村镇、沙圪坨镇、王庄堡镇、大磁窑镇、东坊城乡、裴村乡、驼峰乡、西留村乡、下韩村乡、南榆林乡、吴城乡、黄花滩乡、大仁庄乡、千佛岭乡、官儿乡、青磁窑乡。县政府驻永安镇。
浑源县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温热多雨,秋季天清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6.2℃,平均降雨量424.6毫米。无霜期平均为140天,山区为110~120天。 浑源县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季少雪,天气寒冷,多晴朗天气。春季干燥多大风,风沙。夏季温和,雨季集中(7月下旬~9月上旬),多局部性大雨、暴雨,且常发生山洪。秋季温凉,晴天较多,能见度好,天气稳定少变。冬春长,夏秋短。
浑源县年平均降水量388mm,年最大降水量595mm,年最小降水量215.8mm。3~5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15%,6~8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1%,9~10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2%,12~2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年平均蒸发量1932.3mm,年最大蒸发量2395.5mm,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地下水初见3~10m。
浑源县全年各月盛行北风,年平均风速3.5m/s,冬春偏大,夏秋偏小。极端最大风速曾达33.7m/s。最大冻土深度为1.29~1.5m。
总面积为1966平方公里。辖6镇12乡358个行政村,总人口约34万,县城人口12万人。浑源县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具有很强的发展优势。全县耕地91万亩,粮食产量正常年景在1.4亿公斤左右。主要品种有:谷子、黍子、蚕豆、莞豆、莜麦、大豆、小麦、玉米、高粱、土豆等。蔬菜产量2亿公斤,土豆淀粉产量可达1.5亿公斤。味道鲜美、风味独特、营养丰富、且高蛋白、高磷、高钙、低脂肪的黄芪羊,年饲养量30万只。全县黄芪面积33万亩,是中国黄芪之乡,世界顶级黄芪—正北芪的产地,李时珍《本草纲目》列其为“本经上品“”补药之长”。宜林面积103万亩,主要品种有华北落叶松、油松、桦树、杨柳树、经济林等。
地名由来:唐初为云州属地,后析置浑源县,隶应州,因地处浑河源头,故名浑源。《寰宇通志》卷81载:浑源州“取浑源川为名”。
【行政区划】
浑源县辖6个镇、12个乡:永安镇、西坊城镇、蔡村镇、沙圪坨镇、王庄堡镇、大磁窑镇、东坊城乡、裴村乡、驼峰乡、西留村乡、下韩村乡、南榆林乡、吴城乡、黄花滩乡、大仁庄乡、千佛岭乡、官儿乡、青磁窑乡。
永安镇 | 益民居委会,余井居委会,南顺居委会,西关居委会,红旗居委会,永兴居委会,永胜居委会,新华居委会,东关居委会,西顺村,当巷村,道巷村,益民村,民安村,南顺村,南关村,东关村,新华村,兴安村,张庄村,顾册村,丰台铺村,东辛庄村,土桥铺村,神溪村,海村,唐家庄村,许村,王千庄村,武村,永兴号村,张家号村,三元号村 |
西坊城镇 | 西坊城村,涧村,义家寨村,小辛庄村,大辛庄村,南阳庄村,西辛窑村,黄沙口村,大峪口村,圪坨村,大有号村,西胜民村 |
蔡村镇、 | 蔡村,峣村,文家庄村,碾槽沟村,下窑村,东留村,师家号村,元圪村,白道村,窑沟村 |
沙圪坨镇 | 沙圪坨村,银牛沟村,赤泥泉村,东信庄村,黄家坡村,沙河村,照壁村,水沟村,西坪村,乱岭关村,山阴山村,大石头岭村,荞麦川村,杨庄村,井上村,龙洼村,沙岭铺村,塔村,三条彦村,西庄村,官道村,英庄村,老僧洼村 |
王庄堡镇 | 王庄堡村,南坡头村,北坡头村,上达枝村,下达枝村,上牛还村,下牛还村,容易沟村,水峪村,洪水村,杏庄村,东庄村,湾沟门村,马家沟村,水磨村,潘家沟村,西会村,汤头村,白洋村,杨树湾村,西河口村,小寺村,太安岭村,小牛还村,训草村,董家沟村,岭顶村,西湾村,西河村,寨头村 |
大磁窑镇 | 大磁窑村,下盘铺村,停旨岭村,果子园村,胶泥圪坨村,西岭村,李家窑村,骆驼界村,南元坨村,高庄村,孟家窑村 |
东坊城乡 | 东坊城村,郭家庄村,水磨町村,郝家寨村,仁和号村,落子洼村,常才岭村,荆庄村,李峪村,长条村,东尾毛村,晋家庄村,长城沟村,高水圪坨村,大西沟村,门庆沟村,龙王堂村 |
裴村乡 | 新裴村,下町村,旧裴村,三合号村,西辛庄村,凌云口村,十义号村,杓头涧村,罗框村,大桥村,千哨村,张旺村 |
驼峰乡 | 驼峰村,田村,东堡村,中堡村,西堡村,李千庄村,梨园村,高窑村,浅涧村,彦头村,宋庄村,西窑村,郭家庄村,深涧村,曲家坪村 |
西留村乡 | 西留村,宝峰寨村,付家坡村,泉子头村,车道口村,贾庄村,上祝安村,下祝安村,东柏林村 |
下韩村乡 | 下韩村,中韩村,西辛坊村,石庄村,花町村,藏经庄村,麻庄村 |
南榆林乡 | 南榆林村,毕村,姜家沟村,北榆林村,上韩村,二岭村,泥沟村,仝嘴村,车坊村,北紫峰村,南紫峰村,南水头村,东水头村,三岭村,北水头村,东圪坨铺村,西圪坨铺村,东沟村,松树湾村,北晋庄村 |
吴城乡 | 吴城村,下辛安村,翟家洼村,北大仁庄村,香水寺村,马安山村,上窑村,大洼村,麻塔村,皇叔洼村,上辛安村,东辛坊村,高嘴村,麻塔窑村,辛窑村,西河沟村 |
黄花滩乡 | 黄花滩村,东水沟村,进士沟村,北花峪村,南花园村,昆仑崖村,后桦岭村,石咀村,陡咀村,椽厂村,王家堡村,官王铺村,刁王梁村,大西沟村,小西沟村,刘官庄村,彭头沟村,前庄村,高庄村,苏家坪村 |
大仁庄乡 | 大仁庄村,广泥沟村,东泥沟村,柴眷村,后兑沟村,老马窑村,清水沟村,杨湾村,白庄村,下阴阳沟村,白家河村,东王铺村,西王铺村,吴家圪坨村,净石村,黄土坡村,岔口村,错马坪村,银洞沟村 |
千佛岭乡 | 中庄铺村,羊投崖村,王家沟村,钟楼坡村,麻地坪村,小麦峪村,红泉子村,打虎沟村,干土岭村,火石头村,野西沟村,小道沟村,土岭沟村,后庄村,小窝单村,龙咀村,金峰殿村,鸽子峪村,杨家庄村,温庄村,大坪村,宽坪村,水圪坨村,泽清岭村,牛星堡村,南堡村,上村镇、村 |
官儿乡 | 官儿村,上观音堂村,南千哨村,下观音堂村,蔡沟村,小银厂村,麻庄村,黑石村,常峪村,西十字村,木沟村,清河湾村,土岭村,黄崖村,坪道村,李家庄村,穆家庄村,砂沟村,石窑村,大湾村,界板沟村 |
青磁窑乡 | 青磁窑村,李老沟村,小岭村,古磁窑村,刁窝村,界庄村,桃山村,郝家湾村,大柴峪村,正沟村,车厂村,西泥沟村,大川岭村,破兑臼村,东葫芦头村,西葫芦头村,董庄村,乱窝铺村,桥沟村,小东沟村,英沟村,尹子沟村 |
夏商,时属冀州。西周时以恒山镇属并州。
春秋,属代国。
秦朝,秦始皇始置县,称为崞县,属雁门郡。不久改称平舒,属代郡。
西汉,平舒县废,复置崞县,属恒山郡。王莽新朝期间,改为崞张县,仍属常山(即恒山)郡。
东汉,恢复崞县名,
三国,沿袭之。
北魏,时迁都平城(即今大同),为京城内地,改名石城县,属神武郡。天兴元年,改称崞山县。
东魏,改为廊州。
北齐,又改为北显州。
隋朝,北显州改称平寇县,后又改回崞县。
唐朝,始称浑源,为因浑河发源于县境内。
五代,晋县随州入辽仍为浑源县。
金朝,贞祐二年(1214)于县置浑源州。
元朝,初期改浑源县为恒阴县,属西京(即大同),不久,又复用浑源州。
明清,时俱称浑源州,均属大同府。
中华民国,元年五月改为浑源县,后属雁门道。抗日战争时期县境南北山区均为抗日根据地,属晋察冀边区。
1937年,属山西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39年,属晋察冀边区政府察南雁北办事处。
1940年,先后属晋察冀边区政府二、五、一专署。
1945年,浑源县解放。
1947年,属察哈尔省雁北专署。
1952年,重归山西省,属山西省雁北专署,后改山西省晋北专署,山西省雁北地区行政公署。
1993年,雁北地区与大同市合并,属大同市辖县。
2001年,城关镇、张庄乡合并设立永安镇;杨庄乡、沙圪坨镇合并设立沙圪坨镇;王庄堡镇、西河口乡合并设立王庄堡镇;中庄铺乡、温庄乡合并设立千佛岭乡;青磁窑乡、林场乡合并设立青磁窑乡;荆庄乡、东坊城乡合并设立东坊城乡;吴城乡、大洼乡合并设立吴城乡;官儿乡、土岭乡合并设立官儿乡;南水头乡、北榆林乡合并设立南榆林乡;黄花滩乡、官王铺乡合并设立黄花滩乡;十义号乡更名为裴村乡。区划调整后,全县辖6个镇、12个乡:永安镇、西坊城镇、蔡村镇、沙圪坨镇、王庄堡镇、大磁窑镇、东坊城乡、裴村乡、驼峰乡、西留村乡、下韩村乡、南榆林乡、吴城乡、黄花滩乡、大仁庄乡、千佛岭乡、官儿乡、青磁窑乡。县政府驻永安镇。
浑源县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温热多雨,秋季天清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6.2℃,平均降雨量424.6毫米。无霜期平均为140天,山区为110~120天。 浑源县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季少雪,天气寒冷,多晴朗天气。春季干燥多大风,风沙。夏季温和,雨季集中(7月下旬~9月上旬),多局部性大雨、暴雨,且常发生山洪。秋季温凉,晴天较多,能见度好,天气稳定少变。冬春长,夏秋短。
浑源县年平均降水量388mm,年最大降水量595mm,年最小降水量215.8mm。3~5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15%,6~8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1%,9~10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2%,12~2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年平均蒸发量1932.3mm,年最大蒸发量2395.5mm,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地下水初见3~10m。
浑源县全年各月盛行北风,年平均风速3.5m/s,冬春偏大,夏秋偏小。极端最大风速曾达33.7m/s。最大冻土深度为1.29~1.5m。
精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