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区

延平区位于东经117°50′~118°40′,北纬26°15′~26°51′。地处福建中部偏北,闽江干流源头;东邻宁德市古田县,东南连福州市闽清县,南、西南接三明市尤溪县、沙县,西连顺昌县,北邻建瓯市。辖区东西最大距离83千米,南北最大距离69千米。
延平区地处闽中谷地最低处与闽江上游建溪、富屯溪、沙溪汇合处。地势南北高、东西低,呈马鞍状。以闽江及其三大支流为界,分为四大地形区:闽江、建溪以东为低山区,建溪、富屯溪之间为中山区,闽江、富屯溪以南为中、低山区,富屯溪、沙溪以西为低山丘陵区。有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40余座,最高峰金凤山,位于塔前镇南部,海拔1387.2米;最低点位于樟湖高洲村,下双坑,海拔54.5米。
【行政区划】
截至2014年1月,延平区辖6个街道、13个镇、2个乡:梅山街道、黄墩街道、紫云街道、四鹤街道、水南街道、水东街道、来舟镇、樟湖镇、夏道镇、西芹镇、峡阳镇、大横镇、王台镇、太平镇、南山镇、塔前镇、茫荡镇、洋后镇、炉下镇、巨口乡、赤门乡。
梅山街道 中山社区,中和社区,东山社区,文宣社区,自强社区,金山塔社区,超骧社区,解放社区
黄墩街道 东教社区,星光社区,五里亭社区,大丰社区,大沟社区,马林社区,大作社区,常坑口社区,黄墩村
紫云街道 中华社区,黄金山社区,华光社区,鼓楼社区,胜利社区,前进社区,三元社区,流芳社区,三官堂社区,文体社区,剑津社区,裕达社区,恒达社区
四鹤街道 延福社区,紫芝社区,马坑社区,进贤社区,昼锦社区,杨西社区,新建社区,沙溪口社区,官沙田社区,长沙社区,西溪社区,杨东社区,西门桥社区,杨中社区,上洋村
水南街道 铁路社区,横排社区,后厂社区,后谷社区,篁路口社区,茅坪社区,合坑社区,院口社区,合作社区,九峰社区,东坑村,八仙村,后谷村,岭炳洋村,上地村,玉地村,罗源村
水东街道 金鸡山社区,东溪社区,南铝社区,玉屏山社区,黄丛岭社区,兴达社区,塔下社区,大洲社区,塔下村,红星村
来舟镇 新建社区,建设社区,铁路社区,王富村,东山村,蛟湖村,游地村,宋坍村,城门村,傍溪村
樟湖镇 樟湖社区,龙池村,坂头村,麟经村,上坂村,中和村,中坂村,下坂村,溪口村,新岭村,武步村,香山村,剧头村,西塘村,高洲村
夏道镇 夏道社区,龙景社区,夏道村,桥头村,小鸠村,洋坑村,徐洋村,文田村,吴丹村,洋头村,罗坑村,鸠上村,田地村,溪头村,小坪村,篁路村,安济村,大洲村,汀源村,山后村,水井窠村
西芹镇 西芹社区,西芹社区,兴华村,洪溪村,长建村,坑布村,西岩村,田垱村,吉洋村,南洲村,留墩村,泗坑村,乾兜村,珠地村,浆甲村,坑底村,中坪村,跃村,塘下村,高坪村,峰坪村
峡阳镇 中兴社区,鳌洲村,前进村,将军村,德胜村,新兴村,进步村,中心村,梅照村,洋安村,小梅村,杜溪村,陈坍村,洛源村,葛大村,翁坑村,江汜村,麦源村,浪石村,大埂村,安窠村,蔡源村,八字桥村
南山镇 华兴街村,明前街村,长春街村,中山街村,坑仔源村,大坝村,凤池村,后埔村,吉溪村,村,尾村,际丰村,东门村,坑桥村,前坑村,龙湾村,店口村,江边村,芹山村,后溪村,前村,明洋村,岩溪村,折竹村,江布村,桐坑村,局头村
大横镇 大横村,山源村,高桐村,上楼村,埂埕村,陈墩村,常坑村,群仙村,葫芦丘村,大笏村,延安村,大仁洲村,湖尾村,溪洋村,更古村,茶坑村,博爱村,四朵洋村,康石村
王台镇 王台村,吴坍村,姜口村,井窠村,溪后村,新坑村,元墟村,山尾村,下洋坑村,罗坍村,蕉坑村,高埠村,九坍村,埂头村,埂尾村,上溪口村,坋垱村,后洋源村,际洲村
太平镇 太平社区,刘家村,南溪村,九潭村,九风村,际洋村,葫芦山村,岳溪村,杨厝村,曾厝村,西山村,杉岭村,太平村,儒罗村,西后村
塔前镇 塔前村,际上村,棚下村,沙舟坑村,陇岭村,大坪村,石城村,赤坑村,西洋村,虎山村,菖上村,坑柄村,石伏村,大坑村
茫荡镇 安丰村,北山村,宝珠村,谢地村,小楠坪村,仲溪村,照口村,依朝村,汶浆村,筠竹村,茂地村,大洋村,聪坑村,三楼村,上际村,岩头村,百际村,盖头村,际头村
洋后镇 洋后村,南新村,大演村,中洋村,坑门村,王乾村,后坪村,大禄村,良坑村,浮山村
炉下镇 炉下村,龙村,蛇村,田头村,官庄村,洋洧村,下岚村,瓦口村,斜溪社区,下井村
巨口乡 巨口村,慕坑村,谷园村,岭根村,九龙村,横坑村,上埔村,田溪村,半岭村,员墩洲村,村,头村
赤门乡 赤门村,东墙村,仁岩村,三墩村,前坪村,苦竹洋村,西马村,尤山村,双桥村
【历史沿革】
唐虞时期,此地为扬州辖治。三代(夏商周)时期,隶属于七闽地。
秦代,属闽中郡。
汉代,初隶闽越国,后属侯官地。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以无诸有功,封为闽越王,境域属闽越东冶县。
汉建元年间(公元前140~前135),闽越数与东瓯相攻。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诏徙其民于江淮之间,逃亡而未被迁徙者,自立冶县。后
朝廷设置侯官都尉属会稽南部,南平属其管辖。
建安元年(196),孙策遣贺齐代韩晏,领会稽南部都尉,受商升降,分侯官北乡置南平县。
三国时期,南平县为东吴辖地,隶属建安郡。
晋太元四年(379)改南平县为延平县。
南北朝时期,县境为南朝所辖。
南朝宋泰始年间(465~471),废延平县,复名南平县。历经宋、齐、梁、陈,南平县均属建安郡。
隋代,南平县仍属建安郡。
唐武德三年(620),置延平军,辖南平等县。
五代闽开平至同光年间(907~926),改延平军为延平镇。
闽同光三年至天成元年(925~926),改延平镇为永平镇。后晋天福八年(943),易永平镇为龙津县。
开运二年(945)又将龙津县改为剑浦县,隶属剑州。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改剑州为南剑州,以别于蜀之剑州,剑浦县隶属南剑州。
元大德六年(1302)改南剑州为延平路,同年改剑浦县为南平县。南平县隶属延平路。
明洪武二年(1369)改延平路为延平府。南平县隶属延平府。
清军入关后迅速南进,至顺治三年(1646)占领南平全境。清代沿袭明制,南平县仍属延平府管辖。
民国元年(1912),废府、州、厅,福建省实行省、道、县三级地方政制。南平县属北路道,为道所在地。
民国3年,北路道改名建安道,南平县属建安道,道址仍在南平。
民国14年,国民政府成立,废道。福建省实行省、县二级地方政制。
民国16~21年,南平县由省府直辖。
民国22年11月20日,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于福州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同年12月11日,将福建省划分为四省两个特别市,南平县隶属延建省。
民国23年1月,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垮台。同年7月,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制度,将全省划为10个行政督察区。南平县属第三行政督察区。督察专员公署驻南平。
民国24年10月至民国38年,全省行政督察区及其管辖县份几经变动,但南平县均属第二行政督察区,督察专员公署均驻南平。
1949年5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解放南平城。同年6月5日成立南平县人民民主政府,9月易名人民政府。
1949年6月至1950年2月,南平县隶属第二专员公署管辖。
1955年10月,县人民政府改称县人民委员会。
1956年11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在原南平县行政辖区内分设南平市(辖区为市区及近郊)和南平县(辖区为郊区乡镇)。市府、县府同设在市区,均属南平专员公署管辖,专署驻地亦在市区。
1958年11日县、市合并,撤销南平县,县行政区划归南平市。
1967年元月,造反派夺权,市人委瘫痪,解放军驻延部队奉命介入地方“文化大革命”。
1968年9月,成立市革命委员会,行使市人委职权,隶属地区革委会。
1971年,专员公署迁往建阳,南平市属建阳地区行政公署管辖。
1980年11月,撤销市革委会,恢复市人民政府,隶属地区行政公署。
1988年底,地区行政公署迁回南平,1989年1月1日挂牌办公,复名南平地区行政公署,南平市属南平地区行政公署管辖。
1995年撤南平地区设地级南平市,原南平市改为延平区。
2000年,延平区辖6个街道、13个镇、3个乡:梅山街道、黄墩街道、紫云街道、四鹤街道、水南街道、水东街道、来舟镇、樟湖镇、夏道镇、西芹镇、峡阳镇、大横镇、南山镇、洋后镇、塔前镇、王台镇、茂地镇、太平镇、炉下镇、巨口乡、大洋乡、赤门乡。
2002年9月,福建省人民政府(闽政文[2002]262号)撤销茂地镇、大洋乡,设立茫荡镇。2002年底,延平区辖6街道13镇2乡:梅山街道、黄墩街道、紫云街道、四鹤街道、水南街道、水东街道、来舟镇、樟湖镇、夏道镇、西芹镇、峡阳镇、大横镇、南山镇、洋后镇、塔前镇、王台镇、茫荡镇、太平镇、炉下镇、巨口乡、赤门乡。
2003年,黄墩街道析出安丰村,划归茫荡镇管辖,同时,将茫荡镇政府驻地由茂地村,迁移到安丰村。
延平区地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夏长冬短,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气温19.8℃。1月平均气温10.0℃,极端最低气温-4.7℃(1999年12月23日);7月平均气温29.0℃,极端最高气温41.8℃(2003年7月30日)。最低月均气温6.5℃(1984年1月),最高月均气温31.8℃(2003年7月)。平均气温年较差为8.7℃,最大日较差15.4℃(2004年10月10日)。无霜期年平均304天,最长达296天,最短为208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758.8小时。0℃以上持续期365天。年平均降水量1647.4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55.3天,最多达185天(2010年),最少为116天(2003年)。极端年最大雨量2470.8毫米(2010年),极端年最少雨量1002.3毫米(2003年)。降雨集中在每年3月至9月,6月最多。

精选留言

南平延平区简介概况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