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川县

陇川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带,地理坐标:北纬24°08′-24°39′,东经97°39′-98°17′。全县辖8乡4镇1个国营农场,总面积1913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35万亩,人均耕地近3亩;全县总人口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万人。少数民族主要有景颇族、傣族、阿昌族、僳僳族、德昂族和回族,占总人口的54.9%,其中:景颇族和阿昌族分别占总人口的27.2%和7.4%,为全国景颇族和阿昌族人口分布最多的县。陇川属典型的边疆多民族农业县,具有土地开发成本低、适宜发展绿色产业经济的最大优势和发展对外贸易经济的口岸区位优势。地名由来: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6陇川宣抚司:“旧系麓川,(查看原作,阅读更多)元立迤东十路,而麓川其一也。今洪武十七年(1384年)归附,立为宣慰使司。正统三年(1438年),其土酋思任发叛,调大军往平其地,革其司。正统十一年设陇川宣抚司于陇把。”《明史·地理志》:“又有麓川江,即龙川江,自南甸流入,与芒市分界,西南入于大金沙江。”陇川即龙川江。县以龙川江为名。 【行政区划】 陇川县辖4个镇、5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章凤镇、陇把镇、景罕镇、城子镇、户撒阿昌族乡、护国乡、清平乡、王子树乡、勐约乡;陇川农场。 2006年,陇川县下辖章凤、城子、陇把、景罕4个镇,户撒、清平、勐约、王子树、护国5个乡,共68个村委会、3个居委会、671个自然村、726个村民小组。陇川国营农场下辖4个分场、45个队站)。

章凤镇老街子社区,新城社区,章凤村,曼弄村,迭撒村,曼拉村,拉勐村,弄贯村,户弄村
陇把镇户岛村,吕良村,龙安村,邦外村,邦湾村
景罕镇景罕村,曼软村,曼面村,罕等村,曼晃村,曼胆村,广宋村,广帕村
城子镇城子社区,城子村,曼冒村,新寨村,巴达村,撒定村,姐乌村,扎多村,磨水村
户撒阿昌族乡项姐村,曼捧村,朗光村,潘乐村,隆光村,户早村,明社村,曼炳村,保平村,腊撒村,平山村
护国乡护国村,边河村,幸福村,岳家寨村,邦掌村,杉木龙村
清平乡清平村,赵家寨村,大场村,郑家寨村,陆昆村,弄龙村,广岭村,新山村,广外村
王子树乡王子树村,那邦村,岗巴村,罗浪村,邦东村,盆都村,邦角村,曼亚河村,托盘山村
勐约乡营盘村,广瓦村,邦中村,邦瓦村,瓦幕村

【历史沿革】 陇川,傣语称“勐宛”,意为太阳照耀的地方,古为哀牢、永昌郡、麓川属地。东汉归永昌郡哀牢县,唐南诏时属永昌节度,宋属大理金齿。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麓川思氏部酋兴起,在勐卯(今瑞丽)统一了几个部落,随之兼并勐宛(陇川),建立麓川王朝政权。 元至元十三年(1276),在麓川统辖范围置麓川路、平缅路(置首府于今陇川坝北)。至顺元年(1330)置麓川军民总管府,统管原麓川地。至正十五年(1355),在姐兰(今缅甸南坎附近)置麓川平缅宣慰使司。“三征麓川”后,明正统九年(1444)撤麓川平缅宣慰使司,立陇川宣抚司,辖今陇川、瑞丽、遮放及缅属高丽等地区。 公元450年,居住在保山卡斯洼的傣族部落首领法赛练率367户,迁徙到今陇川坝尾南宛河旁定居。法赛练氏部落统治勐宛480年,传19代。900余年,德昂族首领莽达良率众征服勐宛,在雷基(今洋人街)建立德昂王城。莽氏家族统治陇川304年。1233年,勐宛被勐卯王混贺罕兼并。元至元六年(1340)思可法立为勐卯王,迁都“姐兰”,建立麓川王国,并开始向德宏及保山地区扩张。明王朝为巩固其统治,派兵“三征麓川”,于正统九年(1444),立陇川宣抚司(正四品)。1447年,明朝庭废恭项,立原同知多歪孟为陇川宣抚使,沿袭28代,执政503年。 清沿明制。民国时期,1912年设弹压委员,划入户撒、腊撒两司地。1916年改为行政委员,行署旱季住章凤,雨季住杉木笼。同年,户撒划归干崖,腊撒归勐卯。1932年改设陇川设治局,隶属云南第一殖边督办。(出处) 1950年5月陇川解放。 1951年12月21日成立陇川县各民族联合政府,隶属保山专区管辖。1952年11月21日,政务院批准:撤销陇川设治区,设立陇川县。  1958年11月30日,瑞、陇两县合并,称瑞丽县。 1959年9月,瑞、陇分开,重置陇川县,隶属德宏州。1969年建人民公社。 1993年修复“洋八”公路,县委、县政府正式迁到章凤挂牌办公。 1998年3月20日,陇川县城正式搬迁至章凤口岸;4月29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将陇川县人民政府驻地由城子镇迁至章凤镇。 2001年原驻老县城各机关相继完成搬迁工作。 2000年,陇川县辖4个镇、8个乡:城子镇、景罕镇、陇把镇、章凤镇、清平乡、王子树乡、护国乡、邦瓦乡、户撒阿昌族乡、姐乌乡、勐约乡、赛号乡。拥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2001年,陇川县辖8乡4镇,69个村委会,668个自然村,724个村民小组。此外有陇川农场4个分场45个队(站)。其中:王子树、邦瓦、护国、清平、勐约、户撒为山区乡;户撒为阿昌族乡 ;王子树、邦瓦曾定为“九五”扶贫攻坚乡,护国、勐约定为“九五”州级扶贫攻坚乡,清平、户撒有4个村,定为“九五”县级扶贫攻坚村。 2001年户撒阿昌族乡定为全省首批扶持的少数民族特困乡。 2002年,邦瓦乡撤并于城子镇、勐约乡;至此陇川县辖7乡4镇68个村委会。此外有陇川农场4个分场45个队(站)。 2002年,陇川县总户数40856户,总人口16863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386人,农业人口136249人。人口密度87人/平方千米。年末全县有汉族76534人,占总人口的45.38%;景颇族44559人,占26.42%;傣族27809人,占16.49%;阿昌族12462人,占7.39%;僳僳族4310人,占2.56%;德昂族1101人,占0.65%;白族724人,占0.43%;回族456人,占0.27%;其他少数民族680人,占0.40%。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4.62%。 2003年,陇川县下辖章凤、城子、景罕、陇把4镇,户撒、清平、姐乌、勐约、王子树、赛号、护国7乡,共68个村民委员会,3个居民委员会,671个自然村,726个村民小组。陇川农场驻陇把镇,下辖4个分场45个队(站)。 2003年末,陇川县总户数41261户,总人口170149人。其中:农业人口136784人。全县有汉族77085人,占总人口的45.30%;景颇族44741人,占26.30%;傣族28360人,占16.67%;阿昌族12610人,占7.41%;僳僳族4371人,占2.57%;德昂族1091人,占0.64%;白族737人,占0.43%;回族454人,占0.27%;其他少数民族700人,占0.41%。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4.69%。 2004年,陇川县下辖章凤、城子、景罕、陇把4个镇,户撒、清平、姐乌、勐约、王子树、赛号、护国7个乡。 2004年末,全县总户数41696户,总人口17.17万人。全县有常住少数民族22种,少数民族人口9418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4.86%,其中汉族77501人,景颇族45054人,傣族28690人,僳僳族4499人,阿昌族12747人,德昂族1117人,白族797人,回族490人,彝族377人,少数民族人口94189人。人口密度89人/平方千米。 2005年,陇川县撤销姐乌乡和赛号乡。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26个民族分布。 陇川县气候概况 全境由高黎贡山余脉纵贯,地貌特征为“三山两坝一河谷”,东北高峻,西南低平,最高海拔2618.8米,最低海拔780米。境内有大小河流98条,总长752.85千米。陇川县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历年平均气温18.9℃,降雨量1595毫米,日照数2316小时。 2006年,陇川县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一、全年热量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19.4℃,比上年偏低0.3℃,属偏高年份,年最高气温34.2℃,最低气温0.7℃,年总积温7081℃,较历年偏多292℃。二、全年总降雨量异常偏少,冬春干旱明显,汛期洪涝灾害不突出,全年总降雨量1287.2毫米,比上年偏少2.7毫米,比历年偏少422.2毫米。三、全年总日照时数正常偏多,光照较为充足,全年日照时数2368.8小时,比上年偏多66.9小时,较历年平均偏多67.4小时。四、全年主要气象自然灾害表现为干旱影响,冬春干旱对甘蔗苗期生长、小春作物、森林防火等影响较大。五、全年气候对工农业生产影响总体上属利大于弊的中偏上年景。

精选留言

德宏陇川县简介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