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县
河曲县位于忻州市西北部,地处晋、陕、蒙能源金三角的中心地带,被神府煤田、准葛尔能源富集区、朔州工业区、河东煤田等大工业包围,境内已经或即将建成的神朔铁路、朔准铁路、黄河龙口大桥、韩河公路、沿黄公路和府谷至河曲公路桥等便利交通网络,使河曲融入晋陕蒙金三角区域经济板块,是承接呼、包、鄂、榆、忻、朔经济发展辐射力的枢纽带。因与陕西府谷县、内蒙古准格尔旗隔河相望,素有“鸡鸣三省”的美誉。总面积1323平方公里,总人口14.72万,共辖4镇9乡。
河曲县地势东高西低,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境内最高峰翠峰山海拔1637米,黄河过境约76公里。河曲踞长城,临黄河,历史上曾是商贾云集的水旱码头,耕读传家人文荟萃,民风淳朴人杰地灵。河曲是黄河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为千里黄河、万里长城“双龙交汇”之地,是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地带,素有“煤电之乡、杂粮基地、文化名城、白朴故里”之美誉。文化底蕴积淀深厚,著名的《走西口》产生于此,被誉为“民歌海洋”、“二人台的故乡”,河曲民歌、二人台与河曲河灯会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曲县被授予国家级“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北方民歌之乡”和“中国最具有文化风情旅游名县”等称号。
河曲不仅有蜚声海内外的河曲民歌和二人台,而且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既是长城和黄河的交汇处,又是内长城和外长城的交汇处。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历史悠久,价值很高。主要有战国、秦汉各代古墓葬群,有待开发的黄河风情旅游资源娘娘滩、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岱岳殿、海潮禅寺等主要自然旅游景点,还有代表现代文明的大电厂、大煤矿、龙口水利等一批新型工业旅游景点。如今,河曲努力加快推进文旅融合,把河曲民歌、二人台这一文化大餐推向市场,着力打造黄河风情特色旅游胜地,把文化元素植入旅游产业,使得文化与旅游统筹发展,相辅相成,相互融合,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
河曲境内资源丰富,初步探明有相当储量的矿种6类18种。其中煤储量120亿吨,铁矿储量15.6亿吨,铝土矿储量1.79亿吨,石灰岩储量601亿吨。河曲也是国家西电东送重要的电力生产县、全省重要的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县。目前,全县初步形成煤电化建四大产业齐头并进,第一产业,第三产业跟进发展的新格局。
行政区划:
历史沿革:
河曲战国属赵,一名林胡,又曰儋林。
秦汉属太原郡。
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置河西郡,为河西郡宣武县地。
西晋末刘渊据离石,其地属刘渊。
南北朝时属北魏。
唐隶太原,为岚州宜芳县地。
五代北汉刘崇置雄勇镇,属岚州。
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建火山军,同下州,领雄勇、偏头、董家、横谷、桔槔、护水六寨。庆历初(1041年)增领下镇寨。治平四年(1067年)置火山县为"倚郭"。熙宁四年(1071年)废,属代州。
金贞元元年(1153年),置河曲县。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为州,后更名隩州。兴定二年(1218年)九月改隶岚州。四年(1220年)迁治黄河滩许父寨。
元宪宗七年(1257年)省州县入保德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仍置县。六年(1373年)省,十四年(1381年)复置,隶太原府,别号荧台。编户7里。
清朝仍旧。顺治二年改为5里。东西广97里,南北袤180里。旧治在太原府西北480里。雍正二年(1724年),改隶保德州。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迁治河保营。
民国三年(1914年)置道,属雁门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直属山西省;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全省划为七个行政区,河曲属第二行政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月解放,属第二游击区行署二专区;民国三十年(1941年)8月属晋西北行署二专区;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1月,属晋绥边区行署二专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属晋绥边区雁门行署二专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6月,雁门行署撤后直属边区行署。
1949年2月属陕甘宁边区晋西北行署二专区;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设忻县专员公署,河曲隶之。
1952年,划归忻县专员公署。
1959年1月,河曲、偏关、保德合并为"河曲县",驻巡镇。
1959年7月1日又分三县,恢复原建置,此段属晋北专员公署。
1961年,晋北专署撤,河曲复归忻县专员公署。
1967年属忻县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9年属忻县地区行政公署。
1983年,改为忻州行署,河曲仍隶之。
至2012年,河曲县辖4个镇、9个乡:文笔镇、楼子营镇、刘家塔镇、巡镇、鹿固乡、前川乡、单寨乡、土沟乡、旧县乡、沙坪乡、社梁乡、沙泉乡、赵家沟乡。
人口
总面积1323平方公里,总人口14.72万
经济发展
十二五”期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6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66%;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6.5%
河曲县地势东高西低,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境内最高峰翠峰山海拔1637米,黄河过境约76公里。河曲踞长城,临黄河,历史上曾是商贾云集的水旱码头,耕读传家人文荟萃,民风淳朴人杰地灵。河曲是黄河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为千里黄河、万里长城“双龙交汇”之地,是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地带,素有“煤电之乡、杂粮基地、文化名城、白朴故里”之美誉。文化底蕴积淀深厚,著名的《走西口》产生于此,被誉为“民歌海洋”、“二人台的故乡”,河曲民歌、二人台与河曲河灯会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曲县被授予国家级“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北方民歌之乡”和“中国最具有文化风情旅游名县”等称号。
河曲不仅有蜚声海内外的河曲民歌和二人台,而且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既是长城和黄河的交汇处,又是内长城和外长城的交汇处。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历史悠久,价值很高。主要有战国、秦汉各代古墓葬群,有待开发的黄河风情旅游资源娘娘滩、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岱岳殿、海潮禅寺等主要自然旅游景点,还有代表现代文明的大电厂、大煤矿、龙口水利等一批新型工业旅游景点。如今,河曲努力加快推进文旅融合,把河曲民歌、二人台这一文化大餐推向市场,着力打造黄河风情特色旅游胜地,把文化元素植入旅游产业,使得文化与旅游统筹发展,相辅相成,相互融合,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
河曲境内资源丰富,初步探明有相当储量的矿种6类18种。其中煤储量120亿吨,铁矿储量15.6亿吨,铝土矿储量1.79亿吨,石灰岩储量601亿吨。河曲也是国家西电东送重要的电力生产县、全省重要的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县。目前,全县初步形成煤电化建四大产业齐头并进,第一产业,第三产业跟进发展的新格局。
行政区划:
文笔镇 | 居委会科村,焦尾城村,坪泉村,大东梁村,北元村,南元村,铁果峁村,唐家会村,船湾村,岱狱殿村,邬家沙梁村,蚰蜒峁村,沙畔村,庙龙村 |
楼子营镇 | 楼子营村,河湾村,娘娘滩村,罗圈堡村,大峪村,马连口村,梁家碛村,高峁村,天洼村,大塔村,吴峪村,上南沟村,下南沟村,柏鹿泉村,白洼村,柏树条村,大榆岭村 |
刘家塔镇 | 刘家塔村,董家庄村,郝家沟村,前大洼村,后大洼村,路铺村,万斛村,阳尔塔村,石城村,坪头村,崔家第一村,李家第一村,长尾沟村,董家沙也村,树儿梁村,臭儿洼村,仁义庄村,下邓草也村,中邓草也村,鲍龙咀村,上邓草也村,龙湾村,沙咀村,山庄头村,碓臼也村,黄尾村,串家洼村,红糜梁村,东梁村,上养仓村,下养仓村,冯家庄村 |
巡镇镇 | 河南村,河北村,河会村,樊家沟村,狗儿洼村,黄柏村,双庙村,侯家沟村,榆皮洼村,下榆皮洼村,吕家也村,桃山村,曲峪村,阳面村,上庄村,石梯子村,赤泥也村,田巨峁村,五花城堡村,五花城村,铺路村,夏营村,大埝也村,小埝也村,杨家寨村,沙坡子村,火石梁村,小榆岭村 |
鹿固乡 | 金鹿固村,石仁村,下榆泉村,上榆泉村,白家也村,南沙洼村,蒿梁村,庄子村,王寺峁村,杨乔洼村,大村,小埝村,尧坡村,乔鹿固村,祁家也村,向阳坡村,寺也村,城塔村,寨上村,阳坡泉村,大梁村,边家沟村,辛庄子村,骆驼也村,磁窑村,辉塔村,也头村 |
前川乡 | 前川村,星佐村,七星村,雨淋淋村,后川村,苍耳坪村,桑卜梁村,郑家洼村,夺印村,沙坡村,巩家梁村,牛草洼村,南也村,马家也村,石家庄村,前沟村,后沟村,刘家沙也村,李家沙也村,上沟北村,下沟北村,史家山村,大阴梁村 |
单寨乡 | 单寨村,龙脑角村,西坡村,狄家洼村,东火山村,太子店村,水沟村,文武坡村,团峁村,新林村,上打回头村,下打回头村,王龙家咀村,石板沟村,阳漫梁村,前石板沟村,神堂峁村,红崖峁村,马束坪村,草家坪村,窑峪村,瓦窑坡村,沙宅村,高家寨村,紫河村,胡家坪村,东会村 |
土沟乡 | 土沟村,河岔村,黑豆洼村,东铺路村,石洼村,前下庄村,后下庄村,岳家山村,横梁会村,俊家庄梁村,俊家庄河村,榆立坪村,潘家山村,王家山村,马圈洼村,石家梁村,榆立洼村,村,沟村,兔坪村,寨洼村,新窑圪洞村,东上庄村 |
旧县乡 | 旧县村,旺山村,龙门沟村,火山村,沙万村,走马梁村,菅家沟村,王玉庄村,苗辛庄村,小五村,纸房沟村,杨家沟村,丁家沟村,杨家洼村,小王家也村,上炭水村,硬地峁村,范家梁村,铺沟村,河畔村,何家也村,刘元头村,闫家也村,大王家也村,下炭水村,河塔村 |
沙坪乡 | 沙坪村,刘家沟村,前麻地沟村,后麻地沟村,徐家也村,翟家沟村,武家庄村,赵家咀村,砖窑沟村,石偏梁村,圪达村,陆家寨村,杜家梁村,郭家庄村,聚宝沟村,郭家也村,葛真龙村,深也村,范家也村,白家咀村,张家也村,西山村,下也村,白道反村,高石崖村,黄反咀村,井湾子村,丁家洼村,胡坪咀村,木瓜梁村,乔家沟村,魏家沙坪村,许家坡村 |
社梁乡 | 社梁村,杨家也村,百里也村,尖山村,黄咀村,韩家湾村,香梁山村,围坪村,井峪沟村,堡宅梁村,新尧村,田家崖村,郝家也村,贾家也村,裴家甲村,李家居村,柳家甲村,井沟村,木柯桥村,榆卜咀村,刘家沟村,雷家峁村,沙也村,窨子村,赵元头村,军池村 |
沙泉乡 | 朱家川村,前红崖村,寨坡村,芦子坪村,铺上村,大耳村,沙泉村,高坡村,石沟塔村,坡底村,南天洼村,杜家山村,社科村,神树咀村,青阳塔村,石槽沟村,川口村,翟家洼村,前刘家山村,后刘家山村,阴塔村,后红崖村,高家会村,涧沟村,石棱村,双神堂村,东新窑村,李家沟村,南后沟村,戏皇村,焦家也村,红崖也村,李家山村,石也村,马家梁村,党家也村,前火盘村,后火盘村,上阳庄村,草棚村,下阳庄村,石盆峁村,卧牛湾村 |
赵家沟乡 | 赵家沟村,魏善坡村,阁老殿村,贾家山村,水泉村,金家沟村,张家塔村,大尾塔村,王家沟村,前泥彩村,中泥彩村,圪辽咀村,前磨地塔村,后磨地塔村,葫芦山村,龙王塔村,孙家沟村,枪佛也村,书石也村,东也村,黑豆儿村,白草坡村 |
秦汉属太原郡。
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置河西郡,为河西郡宣武县地。
西晋末刘渊据离石,其地属刘渊。
南北朝时属北魏。
唐隶太原,为岚州宜芳县地。
五代北汉刘崇置雄勇镇,属岚州。
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建火山军,同下州,领雄勇、偏头、董家、横谷、桔槔、护水六寨。庆历初(1041年)增领下镇寨。治平四年(1067年)置火山县为"倚郭"。熙宁四年(1071年)废,属代州。
金贞元元年(1153年),置河曲县。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为州,后更名隩州。兴定二年(1218年)九月改隶岚州。四年(1220年)迁治黄河滩许父寨。
元宪宗七年(1257年)省州县入保德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仍置县。六年(1373年)省,十四年(1381年)复置,隶太原府,别号荧台。编户7里。
清朝仍旧。顺治二年改为5里。东西广97里,南北袤180里。旧治在太原府西北480里。雍正二年(1724年),改隶保德州。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迁治河保营。
民国三年(1914年)置道,属雁门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直属山西省;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全省划为七个行政区,河曲属第二行政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月解放,属第二游击区行署二专区;民国三十年(1941年)8月属晋西北行署二专区;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1月,属晋绥边区行署二专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属晋绥边区雁门行署二专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6月,雁门行署撤后直属边区行署。
1949年2月属陕甘宁边区晋西北行署二专区;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设忻县专员公署,河曲隶之。
1952年,划归忻县专员公署。
1959年1月,河曲、偏关、保德合并为"河曲县",驻巡镇。
1959年7月1日又分三县,恢复原建置,此段属晋北专员公署。
1961年,晋北专署撤,河曲复归忻县专员公署。
1967年属忻县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9年属忻县地区行政公署。
1983年,改为忻州行署,河曲仍隶之。
至2012年,河曲县辖4个镇、9个乡:文笔镇、楼子营镇、刘家塔镇、巡镇、鹿固乡、前川乡、单寨乡、土沟乡、旧县乡、沙坪乡、社梁乡、沙泉乡、赵家沟乡。
人口
总面积1323平方公里,总人口14.72万
经济发展
十二五”期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6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66%;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6.5%
精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