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县
靖远县地处甘肃省中部,位于东经104°13′-105°15′,北纬36°00′-37°15′。东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接壤,南与甘肃省会宁县毗邻,西南、西北、东北分别与甘肃榆中县、景泰县、宁夏中卫县相连,西与白银市白银区交界,白银市平川区从中析置,将县域一分为二,形成南北相对的两个部分。东西间隔120公里,南北相距135公里,靖远县下辖3镇16乡,靖远县已探明的金属矿藏有金、银、铜、铁、锰等10多种,非金属矿藏有煤、石灰石、坡缕石、陶瓷粘土、石膏、沸石等14种,近年来最新勘探发现的特大型坡缕石储量10亿吨。2012年,靖远县总人口47.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万人。其中包括回、藏、满、蒙古、东乡等少数民族。2012年靖远县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陇上名邑”、“黄河明珠”等美名。
地名由来:因靖远卫而得名。靖远即“安定边地”之意。
【行政区划】
截至2015年,靖远县下辖5镇14乡:乌兰镇、东湾镇、北湾镇、刘川镇、北滩镇、糜滩乡、平堡乡、若笠乡、三滩乡、大芦乡、高湾乡、东升乡、靖安乡、石门乡、双龙乡、五合乡、兴隆乡、永新乡。
【历史沿革】
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繁衍生息。《禹贡》记载,县境属雍州之地。
战国以前,靖远境内为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羌人和戎人所占据,战国末期。
秦代,灭义渠戎,置北地郡,郡治义渠,靖远境域始划入秦国版图。
西汉武帝元鼎三年,靖远境内始置祖厉、鹑阴二县,属安定郡,郡治高平,为靖远县级行政建制之开端。
新莽时期,改祖厉县为乡礼县。
东汉时期,祖厉县治南迁,鹑阴县改为鹯阴县,属武威郡。
三国时期,属魏国武威郡。
东晋十六国时期,后赵将祖厉县南迁,置陇东郡。前秦于鹯阴县地置平凉郡。西秦属苑川郡。
南北朝时期,北魏置高平镇,鹯阴县属之。西魏置会州,靖远始称会州。北周改会州为会宁防。
隋朝时期,会宁防改为会宁镇,后改为会宁县,属平凉郡。
唐代初期,改会宁县为西会州,后复为会宁县,属关内道。
北宋时期,西夏国曾两度攻陷靖远地,置敷川县。
崇宁三年改为敷文县,属泾原路。
南宋时期,先后为金、西夏攻陷,金改敷文县为保川县。
元代,仍为会州,属陕西行省巩昌府。
明代初期,裁会州,于迭烈逊设巡检司戍守。
清代,顺治元年,改靖虏卫为靖远卫,属巩昌府。
康熙二年,靖远卫并入陇右道。
雍正八年,改靖远卫为靖远县,属巩昌府。
乾隆二年,靖远县改属兰州府。
民国三年,甘肃省设七道,靖远县属兰山道。
1949—1961年,隶属定西地区。
1961—1963年,划归白银市管辖。
1964—1985年,复属定西地区。
1985年8月,白银市恢复成立,实行市管县体制,靖远县由原定西地区划归白银市管辖。同年,将原靖远县所属中部的复兴、种田、共和、宝积、水泉等乡及宝积镇共五乡一镇分出,设立白银市平川区。
1986年,北湾乡分为平堡、北湾、中堡三乡。
1989年,糜滩乡分为糜滩、三滩两乡。
2002年,东湾、北湾两乡撤乡建镇。
2004年,乡镇撤并后,靖远县现辖平堡、糜滩、三滩、大芦、兴隆、双龙、石门、刘川、高湾、靖安、五合、东升、北滩、永新、若笠乡及乌兰、北湾、东湾镇,共15个乡3个镇,下设174个村(居)民委员会,1111个村(居)民小组。乌兰镇为县行政机关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2014年,省民政厅以甘民复〔2014〕154号文件批复,同意撤销刘川乡、北滩乡,设立刘川镇、北滩镇。
靖远县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东部,属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南北长125公里,东西宽106公里,总面积5809.4平方公里,海拔1300-3017米之间。
气候:靖远县属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每年均气温8.9℃左右,每年极端最高气温35.1℃,每年均降水量240mm,每年蒸发量1634mm,每年平均日照时数2696小时,无霜期165天。
地名由来:因靖远卫而得名。靖远即“安定边地”之意。
【行政区划】
截至2015年,靖远县下辖5镇14乡:乌兰镇、东湾镇、北湾镇、刘川镇、北滩镇、糜滩乡、平堡乡、若笠乡、三滩乡、大芦乡、高湾乡、东升乡、靖安乡、石门乡、双龙乡、五合乡、兴隆乡、永新乡。
靖远县北湾镇 | 金山村,天字村,高崖村,古城村,北湾村,泰安村,中堡村 |
靖远县东湾镇 | 银三角社区,滋泥水村,三合村,大坝村,砂梁村,杨柳村,瓜园村,南头村,东湾村,红柳村,冯园村 |
靖远县乌兰镇 | 东街社区,西路社区,西街社区,东关社区,二七九社区,铁路新村,社区,罗家湾社区,西关社区,新城社区,东坪村,城关村,西关村,东关村,二十里铺村,西滩村,烟洞村,红咀村,河靖村,营防村 |
靖远县平堡乡 | 金园村,金峡村,平堡村,蒋滩村 |
靖远县糜滩乡 | 下滩村,独石村,碾湾村,官路村,前进村,胜利村,文化村,武家大川村 |
靖远县三滩乡 | 圈湾村,中一村,中二村,联合村,新田村,朝阳村,吴湾村 |
靖远县大芦乡 | 野糜村,常塬村,周湾村,大塬村,刘沟村,中砂沟村,大芦村,庄口村,小芦村 |
靖远县兴隆乡 | 营坪村,新民村,腰站村,怀星村,小川村,川口村,马尾村,大庙村 |
靖远县双龙乡 | 北城村,永和村,黄坪村,城川村,双龙村,碾沟村,义和村,仁和村 |
靖远县石门乡 | 茨滩村,裴堡村,路庄村,老崖村,二合村,硝水村,安韦村,石门村,小口村,坝滩村 |
靖远县刘川乡 | 南川村,英咀村,来窑村,张滩村,涝坝湾村,金川村,罗庄村,赵淌村,南山尾村,范窑村 |
靖远县高湾乡 | 三百户村,白崖村,砂河村,笠山村,贾崖村,文崖村,马寨村,住寨村,三场村,葛淌村,高崖村,二百户村 |
靖远县靖安乡 | 靖坪村,新城村,陆合村,五星村,新合村,三星村,开龙村,新丰村 |
靖远县五合乡 | 杨寺村,刘寨柯村,田窝村,野马涝村,贾寨柯村,白茨林村,二道渠村,白塔村,朱寨柯村,板尾村,白崖河村,尚书淌村,许眷村,大湾村 |
靖远县东升乡 | 唐庄村,东升村,红湾村,上淌村,保安村,小塬村,柴辛村,新寨村,新联村,东兴村 |
靖远县北滩乡 | 宝泉村,粮窑村,东宁村,乱腰村,花岘村,甜水村,芦沟村,北山村,中滩村,独山村,南滩村,刘梁村,红丰村,景滩村,小红沟村,杜寨村,大红沟村,东滩村 |
靖远县永新乡 | 砂河村,九队村,松柏村,二队村,卧牛村,永新村,新泉村,青杨村,旱沟村,水沟村,圈湾村 |
靖远县若笠乡 | 四岘村,米塬村,双和村,升阳村,皮袋湾村,若笠村,郭湾村,中塬村,曹岘村,牛庄村,周扬村 |
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繁衍生息。《禹贡》记载,县境属雍州之地。
战国以前,靖远境内为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羌人和戎人所占据,战国末期。
秦代,灭义渠戎,置北地郡,郡治义渠,靖远境域始划入秦国版图。
西汉武帝元鼎三年,靖远境内始置祖厉、鹑阴二县,属安定郡,郡治高平,为靖远县级行政建制之开端。
新莽时期,改祖厉县为乡礼县。
东汉时期,祖厉县治南迁,鹑阴县改为鹯阴县,属武威郡。
三国时期,属魏国武威郡。
东晋十六国时期,后赵将祖厉县南迁,置陇东郡。前秦于鹯阴县地置平凉郡。西秦属苑川郡。
南北朝时期,北魏置高平镇,鹯阴县属之。西魏置会州,靖远始称会州。北周改会州为会宁防。
隋朝时期,会宁防改为会宁镇,后改为会宁县,属平凉郡。
唐代初期,改会宁县为西会州,后复为会宁县,属关内道。
北宋时期,西夏国曾两度攻陷靖远地,置敷川县。
崇宁三年改为敷文县,属泾原路。
南宋时期,先后为金、西夏攻陷,金改敷文县为保川县。
元代,仍为会州,属陕西行省巩昌府。
明代初期,裁会州,于迭烈逊设巡检司戍守。
清代,顺治元年,改靖虏卫为靖远卫,属巩昌府。
康熙二年,靖远卫并入陇右道。
雍正八年,改靖远卫为靖远县,属巩昌府。
乾隆二年,靖远县改属兰州府。
民国三年,甘肃省设七道,靖远县属兰山道。
1949—1961年,隶属定西地区。
1961—1963年,划归白银市管辖。
1964—1985年,复属定西地区。
1985年8月,白银市恢复成立,实行市管县体制,靖远县由原定西地区划归白银市管辖。同年,将原靖远县所属中部的复兴、种田、共和、宝积、水泉等乡及宝积镇共五乡一镇分出,设立白银市平川区。
1986年,北湾乡分为平堡、北湾、中堡三乡。
1989年,糜滩乡分为糜滩、三滩两乡。
2002年,东湾、北湾两乡撤乡建镇。
2004年,乡镇撤并后,靖远县现辖平堡、糜滩、三滩、大芦、兴隆、双龙、石门、刘川、高湾、靖安、五合、东升、北滩、永新、若笠乡及乌兰、北湾、东湾镇,共15个乡3个镇,下设174个村(居)民委员会,1111个村(居)民小组。乌兰镇为县行政机关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2014年,省民政厅以甘民复〔2014〕154号文件批复,同意撤销刘川乡、北滩乡,设立刘川镇、北滩镇。
靖远县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东部,属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南北长125公里,东西宽106公里,总面积5809.4平方公里,海拔1300-3017米之间。
气候:靖远县属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每年均气温8.9℃左右,每年极端最高气温35.1℃,每年均降水量240mm,每年蒸发量1634mm,每年平均日照时数2696小时,无霜期165天。
精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