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县
景泰县位于甘肃省中部,东临黄河,西接武威,南邻白银、兰州,北依宁夏、内蒙古,地处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为河西走廊东端门户。全县总面积5483平方公里,地理坐标在东径103°33′-104°43′,北纬36°43′-37°38′之间。海拔1274—3321米。属温带大陆干旱气候,年均气温8.9℃,无霜期在191天左右。年总日照2652小时,年降水量为287.3毫米。总耕地面积70.26万亩,其中水浇地37.88万亩,有天然草场522.8万亩。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啤酒大麦、洋芋等;主要畜牧产品有羊肉、猪肉;特色产品有沙漠枸杞、大红枣、蜜瓜、蜂蜜、大接杏、早酥梨等。主要工业产品有水泥、石膏、石膏粉、石膏板、原煤、硅铁、电石、啤酒麦芽、面粉、配混合饲料等。
地名由来:以境内靖远县北区和红水县的永泰川两部分组成,故由“靖远”、“永泰”各取一字合成“靖泰”,又以“靖”之谐音字“景”取代“靖”字,名为“景泰”,含有景象繁荣、国泰民安之意。
【行政区划】
现辖6镇5乡:一条山镇、芦阳镇、上沙沃镇、喜泉镇、草窝滩镇、红水镇、中泉乡、正路乡、寺滩乡、五佛乡、漫水滩乡,135个行政村,7个社区,总人口24.18万人。
【历史沿革】
根据县境内张家台、营盘台、席滩等处古遗址中出土的陶器、陶片、石器、骨珠、细石器及装饰品等文物考证,早在45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西周时,属羌方,春秋为戎落,战国至秦属月氏。秦末汉初匈奴破月氏,属匈奴休屠王之地。西汉宣帝地节年间(前69年),地置媪围县,属武威郡,县城在吊沟。西晋太康三年(282年)至东晋(前凉)咸和二年(327年)属武威郡。东晋(西秦)太元二十年(395年)属金城郡。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属高午镇。西魏大统十二年(546年)隶会州。北周建德元年(572年)属平高郡。隋大业八年(612年)属武威郡。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属关内道会州乌兰县。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归于吐蕃。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复归唐。仍属关内道会州乌兰县,期间归于吐番86年。五代十国期间,属凉州的番汉联合政权管辖。宋建国初期,凉州属吐蕃部族西凉六谷族统辖。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年),党项族侵入河西,此后属西夏所统治。西夏贞观十一年(1111年)属西夏保泰军司。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蒙古族首领成吉思汗亲自率大军由北路攻入西夏境。次年西夏亡,地遂为蒙古族所统治。清乾隆四年(1739年)皋兰县属地宽沟添设县丞一员,管理地方事务。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甘肃巡抚吴达善提请批准将宽沟县丞驻地移驻红水,始称红水分县。自道光以后,又驻宽沟。1913年将靖远县黄河以西的地方划出,与原红水县地合并成立景泰县,治所大芦塘。1949年9月12日后治所芦阳,属武威专区。1955年底因武威和张掖两地区合并为张掖专区,景泰划归定西专区管辖。1958年4月4日,国务院决定撤销景泰县,所属全部并入皋兰县,同年12月20日,国务院决定撤销皋兰县。原景泰辖区划归白银市。1961年11月15日,国务院决定恢复景泰县建制,治所驻芦阳,属白银市管辖。1963年10月白银市撤销,景泰划归武威地区管辖,1978年县治所由芦阳迁到一条山。1985年3月1日国务院决定恢复白银市,景泰县划归白银市管辖。
1996年,景泰县面积5420平方千米,人口21.6万人。辖2个镇、12个乡:一条山镇、芦阳镇、喜泉乡、五佛乡、中泉乡、正路乡、白墩子乡、草窝滩乡、大安乡、八道泉乡、寺滩乡、漫水滩乡、四个山乡、红水乡。县政府驻一条山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227043人,其中(3个镇、11个乡):一条山镇50818人,芦阳镇25496人,上沙沃镇7117人,喜泉乡17790人,中泉乡15374人,正路乡19078人,大安乡4749人,寺滩乡18333人,八道泉乡9516人,草窝滩乡15701人,五佛乡14159人,红水乡6374人,四个山乡10777人,漫水滩乡11761人。
2005年1月6日,景泰县人民政府《关于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通知》(景政发[2005]1号):根据《白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省民政厅关于白银市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批复的通知》(市政办发[2004]120号)精神,现将乡镇区划调整作如下通知:一、撤销大安乡,并入喜泉镇。二、撤销红水乡,并入四个山镇,合并后的四个山镇更名为红水镇,镇政府驻地设在泰安村。三、撤销八道泉乡,将该乡的段家井、王庄、榆树、边外等四个村,并入上沙沃镇;将该乡的青城、清泉、八道泉、猎虎山、常丰、丰泉、青石墩等七个村,并入草窝滩镇。
2008年末,景泰县面积5483平方千米,辖6个镇、5个乡:一条山镇、芦阳镇、上沙沃镇、喜泉镇、草窝滩镇、红水镇、中泉乡、正路乡、寺滩乡、五佛乡、漫水滩乡。共有7个社区、136个行政村,785个村民小组。有农村,人口4.51万户、18.61万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景泰县常住人口225755人。
景泰县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山峦丘陵约占全县面积的3/4。最高海拔3321米,最低海拔1276米。景泰县光热资源丰富,每年日照时数为2652小时,日照百分率60%,太阳年平均辐射量147.8千卡/平方厘米,年≥0℃的活动积温3614.8℃,≥10℃的有效积温3038℃,无霜期191天。
地名由来:以境内靖远县北区和红水县的永泰川两部分组成,故由“靖远”、“永泰”各取一字合成“靖泰”,又以“靖”之谐音字“景”取代“靖”字,名为“景泰”,含有景象繁荣、国泰民安之意。
【行政区划】
现辖6镇5乡:一条山镇、芦阳镇、上沙沃镇、喜泉镇、草窝滩镇、红水镇、中泉乡、正路乡、寺滩乡、五佛乡、漫水滩乡,135个行政村,7个社区,总人口24.18万人。
一条山镇 | 人民路社区,长城路社区,西关社区,南关社区,东关社区,北关社区,水源村,石门村 |
芦阳镇 | 芦阳村,东关村,城关村,城北墩村,席滩村,寺梁村,西林村,石城村,一条山村,芳草村,十里沙河村,红光村,响水村 |
上沙沃镇 | 大桥村,梁家槽村,三个山村,白墩子村,上沙沃村,骆驼水村,段家井村,王庄村,榆树村,边外村 |
喜泉镇 | 大水砟村,喜集水村,兴泉村,三塘村,北滩村,余梁村,新庄村,新民村,尚坝村,南滩村,陈庄村,大安村,福禄村,马莲水村,中心村,三台井村,铧尖村 |
草窝滩镇 | 新建村,黑咀子村,龚家湾村,新墩村,长城村,西和村,三道梁村,红跃村,杨庄村,陈槽村,翠柳村,八道泉村,清泉村,常丰村,猎虎山村,青城村,丰泉村,青石墩村 |
红水镇 | 泰安村,谢家梁村,曾家井村,小山村,界碑村,城华村,宋家庄村,羊城村,共建村,清河村,永乐村,大咀子村,红沙岘村,靖安村,昌林村 |
中泉乡 | 脑泉村,中庄村,红岘台村,崇华村,腰水村,三合村,尾泉村,龙湾村,长生村,胡麻水村,白水村,大水村 |
正路乡 | 砂河井村,双墩村,正路村,细巷子村,川口村,大滩村,石井村,兔窝村,峡儿水村,冯家水村,长川村,三墩村,红岘村,黄崖村,拉牌村,黄羊趟村 |
寺滩乡 | 寺滩村,三道趟村,新墩湾村,宽沟村,单墩村,疃庄村,永泰村,大庄村,付家庄村,玉川村,东梁村,刘庄村,永川村,九支村,铧尖台村,郭台村 |
五佛乡 | 兴水村,西源村,老湾村,泰和村,冬青村,金坪村 |
漫水滩乡 | 富民村,西井村,新井村,北崖村,漫水滩村,北梁村,双树村,东坝村,杨柳村,红溪村,高墩村 |
条山集团 | 泰玉路社区 |
根据县境内张家台、营盘台、席滩等处古遗址中出土的陶器、陶片、石器、骨珠、细石器及装饰品等文物考证,早在45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西周时,属羌方,春秋为戎落,战国至秦属月氏。秦末汉初匈奴破月氏,属匈奴休屠王之地。西汉宣帝地节年间(前69年),地置媪围县,属武威郡,县城在吊沟。西晋太康三年(282年)至东晋(前凉)咸和二年(327年)属武威郡。东晋(西秦)太元二十年(395年)属金城郡。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属高午镇。西魏大统十二年(546年)隶会州。北周建德元年(572年)属平高郡。隋大业八年(612年)属武威郡。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属关内道会州乌兰县。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归于吐蕃。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复归唐。仍属关内道会州乌兰县,期间归于吐番86年。五代十国期间,属凉州的番汉联合政权管辖。宋建国初期,凉州属吐蕃部族西凉六谷族统辖。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年),党项族侵入河西,此后属西夏所统治。西夏贞观十一年(1111年)属西夏保泰军司。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蒙古族首领成吉思汗亲自率大军由北路攻入西夏境。次年西夏亡,地遂为蒙古族所统治。清乾隆四年(1739年)皋兰县属地宽沟添设县丞一员,管理地方事务。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甘肃巡抚吴达善提请批准将宽沟县丞驻地移驻红水,始称红水分县。自道光以后,又驻宽沟。1913年将靖远县黄河以西的地方划出,与原红水县地合并成立景泰县,治所大芦塘。1949年9月12日后治所芦阳,属武威专区。1955年底因武威和张掖两地区合并为张掖专区,景泰划归定西专区管辖。1958年4月4日,国务院决定撤销景泰县,所属全部并入皋兰县,同年12月20日,国务院决定撤销皋兰县。原景泰辖区划归白银市。1961年11月15日,国务院决定恢复景泰县建制,治所驻芦阳,属白银市管辖。1963年10月白银市撤销,景泰划归武威地区管辖,1978年县治所由芦阳迁到一条山。1985年3月1日国务院决定恢复白银市,景泰县划归白银市管辖。
1996年,景泰县面积5420平方千米,人口21.6万人。辖2个镇、12个乡:一条山镇、芦阳镇、喜泉乡、五佛乡、中泉乡、正路乡、白墩子乡、草窝滩乡、大安乡、八道泉乡、寺滩乡、漫水滩乡、四个山乡、红水乡。县政府驻一条山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227043人,其中(3个镇、11个乡):一条山镇50818人,芦阳镇25496人,上沙沃镇7117人,喜泉乡17790人,中泉乡15374人,正路乡19078人,大安乡4749人,寺滩乡18333人,八道泉乡9516人,草窝滩乡15701人,五佛乡14159人,红水乡6374人,四个山乡10777人,漫水滩乡11761人。
2005年1月6日,景泰县人民政府《关于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通知》(景政发[2005]1号):根据《白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省民政厅关于白银市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批复的通知》(市政办发[2004]120号)精神,现将乡镇区划调整作如下通知:一、撤销大安乡,并入喜泉镇。二、撤销红水乡,并入四个山镇,合并后的四个山镇更名为红水镇,镇政府驻地设在泰安村。三、撤销八道泉乡,将该乡的段家井、王庄、榆树、边外等四个村,并入上沙沃镇;将该乡的青城、清泉、八道泉、猎虎山、常丰、丰泉、青石墩等七个村,并入草窝滩镇。
2008年末,景泰县面积5483平方千米,辖6个镇、5个乡:一条山镇、芦阳镇、上沙沃镇、喜泉镇、草窝滩镇、红水镇、中泉乡、正路乡、寺滩乡、五佛乡、漫水滩乡。共有7个社区、136个行政村,785个村民小组。有农村,人口4.51万户、18.61万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景泰县常住人口225755人。
景泰县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山峦丘陵约占全县面积的3/4。最高海拔3321米,最低海拔1276米。景泰县光热资源丰富,每年日照时数为2652小时,日照百分率60%,太阳年平均辐射量147.8千卡/平方厘米,年≥0℃的活动积温3614.8℃,≥10℃的有效积温3038℃,无霜期191天。
精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