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
永昌县隶属于甘肃省金昌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境内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是河西走廊的主要产粮区,甘肃省粮油生产大县。自古永昌就是著名丝绸之路上重要驿站,312国线穿城而过,是兰新公路物流的重要补给站。
永昌县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01°04′-102°43′,北纬37°47′-38°39′,总面积5877平方公里。土地面积1115.91万亩,其中耕地面积85.6万亩,水浇地占90%以上;园地面积1.71万亩;林地面积29.68万亩(人工营造林14.86万亩);草地面积669.99万亩(包括天然草场662.66万亩、人工草场0.48万亩、半人工草场6.85万亩);水域面积3.22万亩;居民点、工矿用地13.78万亩;公路、铁路用地1.82万亩;未利用土地338.40万亩。
零陵郡零陵县旧分置永昌县,后梁开平二年福清也改名永昌县。据统计,永昌县已发现的文物点178处。其中,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在上述43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石窟2处,古遗址9处,古建筑15处,古墓葬9处,石刻4处,革命遗址4处。
地名由来:《读史方舆纪要》卷63临兆府永昌卫:“永昌王宫殿所在而名。”
【行政区划】
下辖6镇4乡,109个行政村。895个村民小组,5个街道,13个居民委员会。永昌县辖城关镇、河西堡镇、新城子镇、朱王堡镇、东寨镇、水源镇、红山窑乡、焦家庄乡、六坝乡、南坝乡。
【历史沿革】
境内出土的4000年前后的石犁(现存酒泉博物馆)和鸳鸯池、毛卜喇新队、二坝、九坝、乱墩子等20多处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及大量文物证明,在原始社会晚期到奴隶社会早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在今西大河、东大河流域。商周时期为西戎牧地。春秋战国至秦为月氏(肉支)牧地。两汉时为番和、骊轩、显美、鸾鸟四县地。
汉武帝置番和、骊癈2县,隋为番和县。
唐为天宝县。
元至元十五年(1278)置永昌路。
明洪武三年(1370)改置永昌卫。
清雍正二年(1724)改永昌县。据《读史方舆纪要》,永昌为元永昌王号名。原属武威地区,1981年属金昌市。
民国2年(1913),废州改道,永昌县属甘凉道。
1927年废道,各县直属于省。
1936年,划全省为7个行政督察区,永昌属第六行政督察区。
1936年11月8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进驻永昌,建立中华苏维埃永昌区(县)政府,历时40多天。
1949年9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永昌。9月23日,成立永昌县人民政府,属武威行政专员公署。
1955年10月改称永昌县人民委员会,属张掖专署(河西3专署合并)。
1961年又分设武威、张掖、酒泉3专署,永昌又归武威专署所辖。
1968年5月7日,成立永昌县革命委员会,取代原永昌县人民委员会。
1980年,恢复永昌县人民政府。
1981年2月,国务院批准成立金昌市,永昌县划属金昌市。
1985年,新城子、朱王堡撤乡建镇。
1993年,北海子乡与城关镇合并,成立城关镇人民政府。
1996年,城关镇、朱王堡镇、河西堡镇三镇被列为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
1996年,永昌县面积6516平方千米,人口24.4万人。辖4个镇、6个乡:城关镇、河西堡镇、新城子镇、朱王堡镇、红山窑乡、焦家庄乡、东寨乡、六坝乡、南坝乡、水源乡。县政府驻城关镇。2000年,东寨乡、水源乡撤乡设镇。至此,永昌县辖6个镇、4个乡。
2000年,水源、东寨撤乡建镇。
2008年末,全县面积5877平方千米,辖6个镇、4个乡,111个行政村,916个村民小组,农村,人口4.81万户19.23万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永昌县常住人口235489人。
永昌县地处中纬度,深居内陆,高山环绕,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常年干燥多风,光照充足,温差悬殊。四季中,春暖回缓,夏无酷暑,秋温骤降,冬季严寒。全年日照时数2884.2小时,年平均气温4.8~C,年平均降水量173.5毫米,年蒸发量2067.9毫米,全年无霜期一般为134天。由于境内地形复杂,在不同的地区气候大不相同:①川区。包括朱王堡镇、水源乡和河西堡乡、六坝乡等地,海拔在1400~17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6.5—7.4~C,最热月(7月)19.2—23.6℃,最冷月(1月)为一零下10.6—10.4~C,无霜期136—144天。年降水量为135~158毫米,年日照时数为2884~2933小时。②浅山区。包括北海子乡、焦家庄乡、东寨乡、六坝乡部分地区和新城子镇、红山窑乡的农业种植区,海拔在1700—25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2—6.5~C,最热月(7月)为14.3—19.2~C,最冷月(1月)为一13.1一一10.4~C,无霜期为108~136天。年降水量为158—311毫米,年日照时数为2210—2884小时。无明显夏季,冬季长达214天,其余季节只有151天左右。③山区。海拔高度在2500~40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为0—1.2~C,无霜期小于t08天,年降水量31:1—400毫米,年日照时数小于2210小时。无夏季,冬长272天,春秋两季相连。最大的特点是雨量丰富,气候湿润。
永昌县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01°04′-102°43′,北纬37°47′-38°39′,总面积5877平方公里。土地面积1115.91万亩,其中耕地面积85.6万亩,水浇地占90%以上;园地面积1.71万亩;林地面积29.68万亩(人工营造林14.86万亩);草地面积669.99万亩(包括天然草场662.66万亩、人工草场0.48万亩、半人工草场6.85万亩);水域面积3.22万亩;居民点、工矿用地13.78万亩;公路、铁路用地1.82万亩;未利用土地338.40万亩。
零陵郡零陵县旧分置永昌县,后梁开平二年福清也改名永昌县。据统计,永昌县已发现的文物点178处。其中,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在上述43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石窟2处,古遗址9处,古建筑15处,古墓葬9处,石刻4处,革命遗址4处。
地名由来:《读史方舆纪要》卷63临兆府永昌卫:“永昌王宫殿所在而名。”
【行政区划】
下辖6镇4乡,109个行政村。895个村民小组,5个街道,13个居民委员会。永昌县辖城关镇、河西堡镇、新城子镇、朱王堡镇、东寨镇、水源镇、红山窑乡、焦家庄乡、六坝乡、南坝乡。
城关镇 | 永福苑社区,昌康苑社区,天锦苑社区,宝河苑社区,赵家庄村,黄家学村,沙沟岔村,中庄子村,大坝村,小坝村,北海子村,金川东村,金川西村,直峡山村 |
河西堡镇 | 车站路社区,玉河路社区,永河路社区,昌河路社区,银河路社区,金河路社区,河西堡村,沙窝村,鸳鸯池村,河东堡村,西庄子村,下洼子村,宗家庄村,皇家泉村,上三庄村,青山堡村,大寨子村,寺门村 |
新城子镇 | 赵定庄村,刘克庄村,塔儿湾村,农林场村,毛家庄村,兆田村,西湾村,马营沟村,唐家坡村,新城子村,邵家庄村,通信堡村,南湾村 |
朱王堡镇 | 头沟村,三沟村,梅南村,新堡子村,朱王堡村,汤宁村,郑家堡村,董家堡村,下汤村,流泉村,刘正村,陈仓村,梅北村 |
东寨镇 | 头坝村,永丰村,上三坝村,二坝村,下二坝村,新二坝村,上四坝村,双桥村,下三坝村,龙口村,下四坝村 |
水源镇 | 杜家寨村,胜利村,宋家沟村,华家沟村,方沟村,永宁村,北地村,东沟村,赵沟村,新沟村,西沟村 |
红山窑乡 | 土沟村,高古城村,河沿子村,姚家寨村,夹河村,红山窑村,山头村,水泉村,永胜村,王信堡村,马家坪村,毛卜喇村 |
焦家庄乡 | 红庙墩村,北泉村,双磨街村,河滩村,杏树庄村,梅家寺村,南沿沟村,水磨关村,焦家庄村,楼庄子村,骊靬村,陈家寨村 |
六坝乡 | 玉宝村,五坝村,上六坝村,七坝村,六坝村,星海村,下七坝村,南庄村,八坝村,下排村,九坝村,团庄村 |
南坝乡 | 祁庄村,永安村,永丰村,西校村,何家湾村 |
境内出土的4000年前后的石犁(现存酒泉博物馆)和鸳鸯池、毛卜喇新队、二坝、九坝、乱墩子等20多处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及大量文物证明,在原始社会晚期到奴隶社会早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在今西大河、东大河流域。商周时期为西戎牧地。春秋战国至秦为月氏(肉支)牧地。两汉时为番和、骊轩、显美、鸾鸟四县地。
汉武帝置番和、骊癈2县,隋为番和县。
唐为天宝县。
元至元十五年(1278)置永昌路。
明洪武三年(1370)改置永昌卫。
清雍正二年(1724)改永昌县。据《读史方舆纪要》,永昌为元永昌王号名。原属武威地区,1981年属金昌市。
民国2年(1913),废州改道,永昌县属甘凉道。
1927年废道,各县直属于省。
1936年,划全省为7个行政督察区,永昌属第六行政督察区。
1936年11月8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进驻永昌,建立中华苏维埃永昌区(县)政府,历时40多天。
1949年9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永昌。9月23日,成立永昌县人民政府,属武威行政专员公署。
1955年10月改称永昌县人民委员会,属张掖专署(河西3专署合并)。
1961年又分设武威、张掖、酒泉3专署,永昌又归武威专署所辖。
1968年5月7日,成立永昌县革命委员会,取代原永昌县人民委员会。
1980年,恢复永昌县人民政府。
1981年2月,国务院批准成立金昌市,永昌县划属金昌市。
1985年,新城子、朱王堡撤乡建镇。
1993年,北海子乡与城关镇合并,成立城关镇人民政府。
1996年,城关镇、朱王堡镇、河西堡镇三镇被列为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
1996年,永昌县面积6516平方千米,人口24.4万人。辖4个镇、6个乡:城关镇、河西堡镇、新城子镇、朱王堡镇、红山窑乡、焦家庄乡、东寨乡、六坝乡、南坝乡、水源乡。县政府驻城关镇。2000年,东寨乡、水源乡撤乡设镇。至此,永昌县辖6个镇、4个乡。
2000年,水源、东寨撤乡建镇。
2008年末,全县面积5877平方千米,辖6个镇、4个乡,111个行政村,916个村民小组,农村,人口4.81万户19.23万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永昌县常住人口235489人。
永昌县地处中纬度,深居内陆,高山环绕,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常年干燥多风,光照充足,温差悬殊。四季中,春暖回缓,夏无酷暑,秋温骤降,冬季严寒。全年日照时数2884.2小时,年平均气温4.8~C,年平均降水量173.5毫米,年蒸发量2067.9毫米,全年无霜期一般为134天。由于境内地形复杂,在不同的地区气候大不相同:①川区。包括朱王堡镇、水源乡和河西堡乡、六坝乡等地,海拔在1400~17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6.5—7.4~C,最热月(7月)19.2—23.6℃,最冷月(1月)为一零下10.6—10.4~C,无霜期136—144天。年降水量为135~158毫米,年日照时数为2884~2933小时。②浅山区。包括北海子乡、焦家庄乡、东寨乡、六坝乡部分地区和新城子镇、红山窑乡的农业种植区,海拔在1700—25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2—6.5~C,最热月(7月)为14.3—19.2~C,最冷月(1月)为一13.1一一10.4~C,无霜期为108~136天。年降水量为158—311毫米,年日照时数为2210—2884小时。无明显夏季,冬季长达214天,其余季节只有151天左右。③山区。海拔高度在2500~40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为0—1.2~C,无霜期小于t08天,年降水量31:1—400毫米,年日照时数小于2210小时。无夏季,冬长272天,春秋两季相连。最大的特点是雨量丰富,气候湿润。
精选留言